|
|
贵阳人没有在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 四川、贵州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裨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
【腊八节节日历史】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用之当时。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都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古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据史料记载,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50公斤,干柴5000公斤,共熬6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 |
回答者:贵阳通 (级别:黔中学生) 日期:2014/1/8 19:30:32 |
赞成[0] ┆ 反对[0]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