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跳花节:千年之舞绽新颜,苗乡盛会话传承
秋风拂过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珠藏镇凤凰山岭,稻谷的清香与银饰的叮当、芦笙的悠扬交织在一起。数万苗族同胞从织金、纳雍、黔西等地汇聚青山羊场,赴一场延续千年的“花坡之约”——这便是织金苗族最古老的民俗节日,苗语称“欧叨”或“欧岛”的跳花节。
一、千年溯源:从迁徙之约到非遗瑰宝
织金跳花节的根,深扎在苗族先民的迁徙记忆里。相传很久以前,迁徙至青山一带的苗族先民因生存需要分头垦荒定居,高山阻隔让相聚成为奢望。临别之际,苗族首领杨鲁与众人约定:以分别之地为每年相聚之所,而分别之日恰逢农历七月十三后的第一个“未(羊)”日,这一天便成了青山花坡跳花节的“起跳日”。
这一习俗可追溯至西晋时期,历经千年传承,在织金县内孕育出20余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花坡场所,其中珠藏镇青山羊场花坡因规模最大、氛围最浓,成为跳花节的核心承载地。2019年,“苗族跳花节(织金县)”正式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份千年文化记忆从此有了更坚实的保护屏障。
二、盛会筹备:一针一线绣出的节日仪式感
对织金苗族而言,跳花节不仅是相聚的契机,更是一场精心筹备的文化仪式。节前数月,苗家男女老少便开始忙碌:老一辈苗族妇女会坐在火塘边,为女儿亲手缝制精美的民族服饰,将对晚辈的祝福、对生活的期盼,一针一线绣进衣襟的纹样里;苗家姑娘则会擦拭银冠、整理银饰,待节日当天,身着刺绣衣裙、头顶闪耀银冠,行走时银饰碰撞的清脆声响,便是节日最动人的序曲。
活动开场的“立花树”仪式,是跳花节的灵魂所在。德高望重的苗族长老会将象征生命与繁衍的花树立于花场中央,男女老少围着花树载歌载舞,既表达对祖先迁徙历程的怀念,也传递对自然馈赠的敬畏。随后,芦笙舞的铿锵、摔跤的呐喊、赛马的疾驰、对情歌的婉转轮番上演——芦笙手吹奏着古老曲调,舞者脚步随节奏起落;摔跤手赤膊上阵,展现苗家汉子的剽悍;青年男女以歌为媒,在歌声中寻觅知音,整场盛会既满是传统韵味,又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
三、文旅融合:从“千年之约”到“幸福引擎”
时光流转,乌蒙群山不再是阻隔,日子愈发富足的苗家人,让这场“千年之舞”焕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织金跳花节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基础上,融入了文艺表演、互动游戏、沉浸式民族文化体验等新形式,从“民俗节日”升级为“文旅名片”。
2025年的青山羊场跳花节于9月5日至7日举行,短短三天便吸引10万人次参与。贵阳游客李先生换上苗族服饰,跟着人群起舞时笑称:“这里的‘最炫民族风’好看又好玩,安逸得很嘞!”热闹的不仅是文化活动,更有蓬勃生长的“跳花经济”:烟火气里,烙锅的焦香、荞凉粉的清凉、臭豆腐的独特风味,勾着游客的味蕾;苗族服饰摊贩王应先带着40多名员工摆摊,每天收入超万元;青山村500个摊位自8月中旬开放预定后迅速被抢空,摊位管理费全部用于修桥补路、安装路灯等公共设施,让村集体收益反哺每一位村民。
四、夜幕欢歌:千年之舞的当下回响
当夜幕降临,凤凰山岭间燃起熊熊篝火,苗族同胞与游客手牵手围成圆圈,歌声与笑声在山谷中回荡。银饰在火光下闪烁,脚步与芦笙节奏共振,这场跨越千年的“跳花之约”,早已超越了民俗的范畴——它是苗族文化的活态传承,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各族群众共享欢乐、共话幸福的见证。
如今的织金跳花节,不仅跳着对过往的怀念,更跳着对当下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这场“千年之舞”,正以愈发欢畅的姿态,在新时代的苗乡大地上,续写着属于文化传承与幸福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