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市云岩区的鹿冲关森林公园内,隐匿着一个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的天然溶洞——地母洞。它不仅是喀斯特地貌孕育出的自然奇观,更是在抗战烽火岁月中,肩负起守护中华民族珍贵文化瑰宝——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的重任,从而书写下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四库全书》,这部由乾隆皇帝主持编撰,耗时十余年完成的鸿篇巨制,堪称人类文化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丛书。它将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进行系统梳理与集中保存,全方位传承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享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的极高赞誉。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故而得名“四库”。当年共抄写了七部,分藏于全国的七个藏书阁中。然而,历经清末战乱,其它六部有的在战火中惨遭焚毁,有的散落各处、残缺不全,唯有藏于杭州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在几代浙人的不懈努力下,历经抢救和补抄,成为现今保存最为完好、内容最为完整的存世版本,无疑是世界出版史上的无价珍宝。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夏大地陷入一片战火纷飞之中。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也危在旦夕,藏于杭州的文澜阁《四库全书》面临着被劫掠焚毁的巨大风险。为了保护这部承载着中华文脉的典籍,时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当机立断,决定转移库书。1937年8月1日至3日,浙江图书馆全体职员齐心协力,耗时三个昼夜,将库书及珍贵馆藏仔细清点、逐一装箱,共计140箱。随后,在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亲自关心下,库书由专人护送,于8月4日离开浙江省立图书馆孤山馆舍,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西迁之路。库书先是迁至富阳,紧接着转至建德,而后三迁至龙泉,一路辗转,横跨福建、江西、湖南等省,行程长达2000多公里。终于,在1938年4月30日,这批饱经沧桑的书籍抵达了贵阳。
文澜阁《四库全书》初到贵阳时,第一个落脚点是位于科学路的贵州省立图书馆。但由于该馆馆舍简陋,藏书条件欠佳,难以对库书进行妥善保存。于是,在同年9月28日,140箱库书与贵州省立图书馆的数万册馆藏古籍一同被转运至贵阳威清门外的张家祠堂。张家祠堂成为了库书在贵阳的第二个家,然而,仅仅7个月后,危险再次降临。1939年2月4日,日寇派出18架轰炸机,对贵阳大十字及周边繁华商业区进行了狂轰滥炸。而张家祠堂距离轰炸中心区不足2公里,库书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贵州省立图书馆的一名职员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又极具远见的建议——将《四库全书》转移到位于贵阳城北郊外十里处的许官溪镇金鳌山腰的地母洞。地母洞,这个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然溶洞,洞深17米,宽10米,高5米,内部空间较大,且岩石坚固。更为重要的是,它隐藏于山林之中,具有极佳的防空优势,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保护库书而准备的天然屏障。经黔、浙两省工作人员实地考察后,一致决定将库书迁藏于此洞。1939年4月8日,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四库全书》安全转移至地母洞,自此开启了长达5年零8个月的艰难守护历程。地母洞也因《四库全书》的到来,被赋予了“战时书库”的特殊使命,成为国宝古籍的避风港。
贵阳的气候素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雨水多、湿度大,这对于存放在溶洞内的《四库全书》来说,防潮与防虫成为了首要难题。为了给库书创造一个良好的保存环境,工作人员想尽了各种办法,不断对洞内环境进行改造,开展了大量细致入微的防潮工作。据资料记载:“为防潮起见,在洞内筑长约二丈五尺,宽约三丈的木台。离地约二尺,以石块铺叠为柱脚,木板下放置石灰,另于台上近洞顶处,建斜形瓦棚一座,用遮滴水。洞侧凿有水沟,俾洞顶滴水,沿瓦流下,顺而注于洞底,汇入山穴。”同时,为了方便看护库书的职员和警卫住宿,在洞口附近搭建起了3间草房。尽管条件艰苦,但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击退守护人员的决心。每到春、秋季节,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将书籍搬到洞外的晒书台曝晒,以去除湿气。同时,在洞中地上撒上石灰,吸收地上和洞内的潮气;在书箱之间安放夹板,防止书籍晃动受损;在书箱里面放置樟脑,用以防止虫害。著名科学家、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还亲自前来查看保管情况,远在重庆的蒋介石也曾来电询问相关保存事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守护人员始终坚守岗位,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精心呵护着洞内的国宝,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并于11月攻入黔南独山。战火逐渐逼近,贵阳局势紧张,教育部当机立断,决定将文澜阁《四库全书》转至重庆。12月6日,浙江省立图书馆库书保管员毛春翔和贵州省立图书馆迅速组织人力,将库书从地母洞搬运到张家祠堂集中。12月8日,《四库全书》装箱起运,离开了这个守护它们多年的地母洞。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1946年5月7日,6辆汽车载着《四库全书》缓缓离开重庆青木关。经过近两个月的长途跋涉,于7月5日平安抵达杭州,重归西湖孤山馆。
抗战结束后,地母洞在鹿冲关森林公园的莽莽丛林中渐渐隐匿起来,那段守护《四库全书》的光辉历史也随之成为尘封的往事。然而,历史的记忆不会被永远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珍贵的历史逐渐被人们重新发现。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图书馆召开了“抗战时期古籍抢救保护史迹研讨会”。在《抗战时期古籍抢救保护史迹文集》的封面上,一张老照片映入人们的眼帘。照片中,4名身穿中山装的工作人员站在藏书架旁合影留念,照片上写着“民国三十一年五月十日,浙江省立图书馆文澜阁《四库全书》贵阳地母洞藏库”字样。与此同时,存放在贵州省图书馆近300页的《代管文澜阁〈四库全书〉》档案也被发现,这些档案保存着抗战时期《四库全书》在贵阳的许多相关电文、信件、经费支出及各种凭据,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2015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全部印制完毕后,逐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生动写照。
2018年,为了纪念地母洞与文澜阁《四库全书》这段特殊的历史渊源,在鹿冲关森林公园管理处的积极推动下,一座带有江南韵味的院落——文澜院在距离地母洞不远处拔地而起。文澜院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一个三进的中式传统园林,其设计参考了皇家园林和杭州文澜阁的风格,园内的廊、檐、门、窗等木雕工艺均由贵州镇远的木工师傅精心打造。2021年7月9日,一场庄重而又意义非凡的入藏仪式在鹿冲关森林公园文澜院广场举行。浙江文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绍斌将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精装本书目清单、库书总目录,以及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样本依次交给鹿冲关森林公园管理处处长廖月生,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让地母洞与《四库全书》再次紧密相连。如今,地处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浴火文澜,战时书库”,已被授予“贵州省生态文化教育基地”“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吸引了广大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打卡。地母洞,这颗曾经被人遗忘的抗战“遗珠”,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守护文化瑰宝的坚定信心和顽强决心,也将继续见证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一个时代的不朽记忆和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