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全省最高规格的民族文艺盛会,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每四年举办一届。自创立以来,它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成为展示贵州多元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
(注:公开报道中第二届具体细节较少,但通过历届脉络可追溯其定位)
- 时代背景:早期会演诞生于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意识觉醒期。第二届延续首届精神,以政策扶持和抢救性挖掘为重点,推动濒危非遗艺术登上舞台。
- 核心意义:首次确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模式,为后续"开门办会演"奠定基础,初步构建省内各民族文化互鉴机制。
本届会演于2025年7月30日在贵阳开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呈现三大突破:
- 13台原创剧目:涵盖歌舞剧、京剧、侗戏、杂技剧等,如黔西南州《锦·蓝》、遵义市《追随》(民族杂技剧)、贵州大学歌剧《王阳明》。
- 千人参演:13个代表团(含9市州、高校及专业院团)、1100余名演职人员,预计观众超万人。
- 开幕大戏《山河同心》:以国家级非遗"安顺地戏"为纽带,讲述抗战时期屯堡人、苗族、布依族青年共赴国难的故事,融合民族歌舞与现代舞台技术,诠释"家国同源"精神。
- "1+9+N"全域覆盖:主会场(贵阳)联动9个市州分会场及100个景区,打造"展演+展示+旅游"生态链。
- 非遗活态传承:景区设蜡染、刺绣体验区,民族歌舞"快闪"演出,实现"游购娱一站式服务"。
- 惠民便民举措:通过"一码游贵州"平台开放预约,主会场外设沉浸式文化体验区,吸引游客与市民互动。
- 四大文化工程:融合红色文化(《红军来到我家乡》)、阳明文化(《阳明悟道》)、屯堡文化(《山河同心》)、民族文化,彰显贵州文化自信。
- 讲好"三个故事":
▶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性(如《奢香夫人》彰显历史团结);
▶ 三线建设、乡村振兴的奋斗精神(六盘水市《路,在云端》);
▶ 科技创新与中国梦(当代杂技剧《脊梁》象征贵州桥梁奇迹)。
- 早期阶段(第二届等):侧重非遗保护与舞台化试水,如地戏、侗歌的初步编排。
- 发展中后期:逐步引入现代艺术形式(杂技、音乐剧),题材从民俗展示转向历史叙事(奢香夫人、王阳明)。
- 第八届飞跃:
→ 主题升华: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
→ 形式破圈:剧目进景区、全媒体传播,让文化"活"在当下;
→ 群众参与:从专业演出到游客、市民、非遗传承人共创共享。
会演已超越文艺活动范畴,成为:
- 精神纽带:通过《山河同心》中"不当亡国奴"的呐喊、《安·和·顺》的乡土情怀,凝聚各族认同;
- 经济引擎:文旅融合拉动消费,如特色文创销售、夜间经济激活;
- 国际窗口:依托"夏季文旅推介",向世界传递贵州民族文化的创新活力。
"当'不当亡国奴'的呐喊响彻剧场,孩子紧紧抓住我的手…这比书本更有力量。" ——观众张语蓉在《山河同心》演出后的感言,印证了会演直抵人心的感染力。
从第二届的初试啼声到第八届的多元绽放,贵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始终扎根乡土、呼应时代。它既是各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更是贵州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一曲团结、奋进与创新的壮丽和声。这场四年一度的盛会,将持续书写多彩贵州的文化自信与民族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