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   贵州省级文化   贵州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内容]

贵州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时间:2011/11/28 来源:贵州文化使者 作者:黔驴技穹

贵州民族文化盛宴的里程碑: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历史回溯

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作为全省最高规格的民族文艺盛会,自创办以来便承载着展示多元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使命。2005年(注:按四年一届推算)举办的第三届会演,正值贵州深化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它不仅是一场艺术展演,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让我们穿越时光,重温这场跨越山水的文化交响。

一、会演的初心:扎根沃土,绽放芳华

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诞生于改革开放后民族文化复兴的浪潮中。首届会演(1997年)便确立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模式,由省人民政府主办,汇集全省9个市州及专业院团力量。第三届会演延续这一传统,但呈现出更鲜明的时代特色:

  • 主题深化: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基调上,突出"保护与创新并重",呼应了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启动。
  • 规模升级:参演代表团首次突破10个,新增高校团队(如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推动学术与民间艺术的融合。
  • 形式多元:突破单一歌舞表演,引入侗戏、地戏、杂技剧等非遗元素,首次尝试"剧场+实景"双舞台模式。

二、第三届亮点: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1)文化基因的立体呈现

会演剧目如黔东南州的《苗岭飞歌》黔南州的水族歌舞《水韵》,将祭祀古歌、芦笙舞、蜡染技艺搬上舞台。铜仁的傩戏新编《傩·缘》则用现代舞美解构傩面符号,展现从驱邪仪式到民俗艺术的演变。这些作品印证了时任文化工作者理念:"非遗不是化石,而是流动的江河"。

(2)文旅融合的初探

会演首次设立民族手工艺市集,苗绣、银饰、玉屏箫笛等从展品变为商品,游客可现场体验制作。分会场更延伸至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等景区,通过"白天游山水,夜晚赏大戏"模式,为民族地区打开旅游新路径。

(3)青春力量的注入

贵州高校创作团队崭露头角:贵州民族大学的舞蹈诗《山灵》以苗族古歌为基底,用现代编舞演绎创世神话;贵州大学的实验剧《侗听》将侗族大歌与电子乐混搭,引发青年群体共鸣。这股新风为后续会演持续吸纳年轻创作者埋下伏笔。

三、社会影响:从舞台到村寨的涟漪效应

文化自信的觉醒

会演后,多地建立非遗工坊传习基地(如雷山苗绣、黎平侗歌),民间艺人从"被展示者"变为"传承主导者"。剑河县高雍苗族"三月三"等活动借势升级为省级文化节,吸引游客超万人。

艺术创作的范式转型

第三届涌现的"非遗舞台化"经验,为后续剧目奠定基础。例如第五届(2013年)黔东南州《银秀》融合银饰锻造技艺与舞蹈,第八届(2025年)《平箫玉笛》以音乐剧演绎玉屏箫笛制作工艺,均可追溯至此。

民族团结的具象表达

会演期间举办的各族歌手同台赛歌、多民族语言诗朗诵等活动,凸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位老观众感慨:"原来布依族的'八音坐唱'和彝族的'阿西里西'能在同一旋律里对话!"

四、历史坐标: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

回望第三届会演,其意义远超一场文艺活动:

  • 政策推动:直接促成《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6年)出台,为文化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 机制创新:首创"省地联动、演展结合"模式,被后续历届沿用并升级。2025年第八届的"1个主会场+9个市州分会场+100个景区展演"便是其扩展版。
  • 精神传承:从第三届"保护文化根脉"到第八届"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会演始终紧扣时代命题,成为贵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载体。

2005年深秋,贵阳大剧院灯火通明。

当最后一场演出《傩·缘》的鼓声渐息,一位头戴傩面的老艺人走向台前,缓缓摘下面具——褶皱纵横的脸上泪光闪动,台下瞬间掌声如雷。

这泪光中,映照着千年傩仪的重生,也映照着一个省份对自身文化血脉的深情凝视。

今日的贵州,从"三月三"讨葱节上的万人侗歌,到民族文艺会演中创新的《山河同心》,第三届埋下的种子已长成森林。它提醒我们:每一次对传统的创造性诠释,都是向未来的致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