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   贵州省级文化   贵州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内容]

贵州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时间:2011/11/29 来源:贵州文化使者 作者:黔驴技穹

贵州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多彩风情绽苗侗之乡

2009年深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迎来了一场民族文化盛宴。11月30日,贵州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作为全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民族文艺盛会,这场四年一度的庆典汇聚了贵州高原最绚烂的艺术精华,也书写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篇章。


一、历史背景:文化千岛的深情绽放

贵州素有"文化千岛"之称,18个世居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孕育出"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多元文化生态。为系统保护与发展这份珍贵遗产,自20世纪90年代起,贵州省政府每四年主办一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旨在搭建各民族艺术交流的高端平台,推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画卷。

前三届的成功举办,已使其成为贵州民族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品牌。第四届选址黔东南州凯里市,更凸显对苗侗文化核心区的重视——这里被誉为"百节之乡""歌舞海洋",非遗资源密度居全省前列,是展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想窗口。


二、开幕盛况:十方艺彩汇苗岭

2009年11月30日晚,凯里市灯火璀璨。来自全省9个市州及省直单位10支代表团齐聚一堂,近千名演员以最饱满的热情献上开幕演出。

开幕式上,苗族板凳舞《嘎闹滴挡》率先登场。演员们手持传统木凳,击打出铿锵节奏,展现苗族迁徙史诗中的坚韧与豪迈;紧随其后的布依族舞蹈《笛炯昂苗》《撵坡》,则以柔美舞姿描绘了稻作民族的田园劳作与祭祀风情,吹树叶、弹月琴等非遗技艺融入编曲,令观众如临清溪翠谷。

这些节目不仅复现了古老仪式,更通过现代舞美设计赋予传统符号新表达——例如苗族银饰在激光映射下流光溢彩,侗族大歌辅以交响乐伴奏,彰显"传统与时尚共生"的创作理念。


三、剧目特色:根植本土的原创力

本届会演持续11天,共上演十余台原创民族剧目,涵盖歌舞诗、音乐剧、地方戏等多元形式,三大特色尤为突出:

1. 民族基因深度挖掘

如黔东南州大型苗侗歌舞诗《银秀》,以"银饰锻造"为意象串联苗侗生活场景;黔南州水族风情歌舞《水家人》将"水书"文字符号转化为舞蹈语汇,展现神秘的水族宇宙观。

2. 地域故事深情讲述

铜仁花灯剧《严寅亮与"颐和园"》讲述贵州书法家为颐和园题匾的史实,融合仡佬族傩戏唱腔;安顺歌舞剧《亚鲁王》则以苗族英雄史诗为蓝本,融入屯堡地戏武舞,凸显文化交融。

3. 现代精神创新表达

毕节民族歌舞剧《阿媚恳》将彝族婚俗与生态保护主题结合;六盘水《梦向凉都飞》用民族器乐演绎三线建设者的奋斗故事,传递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的共同体意识。


四、文化价值:承前启后的里程碑

第四届会演在贵州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 保护抢救:系统梳理了苗族古歌、布依八音等20余项濒危技艺,推动后续非遗申报;

- 人才培育:贵州民族大学、省民族歌舞团等专业团队参与创作,为基层文艺队伍注入活力;

- 文旅融合:首次将会演场地延伸至景区村寨,吸引数万游客,为"村BA"村超"等后续民族文体IP提供范式;

- 政策催化:直接推动2010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并促成"四大文化工程"(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战略的形成。


五、尾声: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回望2009年的那个冬天,第四届会演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贵州民族文化复兴的燎原之势。它不仅是一场艺术竞技,更是一次文化基因的唤醒——当苗侗笙歌在凯里夜空回荡,当布依织锦在舞台光影中舒展,贵州向世界宣告:多元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现代化征程的精神基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考察贵州时所嘱托:"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从第四届到第八届,十六载岁月流转,贵州各族儿女始终以艺术为舟、以团结为桨,在时代浪潮中守护文化根脉,共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美图景。

小知识:板凳舞中的"嘎闹"意为"苗族支系","滴挡"指击凳声响,舞蹈再现了苗族先民以木凳开荒拓土的史诗场景。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