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卷轴上,每四年一届的高规格文艺盛会——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犹如一串璀璨的明珠。2013年10月18日,第五届盛会于贵阳国际会议中心启幕,黔东南州代表团以一台《银秀》拉开为期11天的艺术盛宴序幕。时任省委副书记李军宣布开幕,刘晓凯、喻红秋、何力等多位省级领导出席,蒙启良副省长在致辞中强调:“这是推动我省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期待各代表团“唱响民族文艺‘好声音’,拍好团结进步‘全家福’”。
- 历史沿革与定位:作为《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的重要实践,该会演自创立之初便承载着展示、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使命。第五届会演正处在贵州着力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关键阶段,既延续了传统,也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 规模与阵容:全省9个市州及专业院团倾力参与,连续11天轮番展演13台原创剧目。从黔南州的水族风情歌舞《水家人》,到黔西南的现代布依戏《谷艺神袍》;从六盘水的《梦向凉都飞》到安顺的《亚鲁王》,覆盖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等世居民族,堪称贵州民族文艺的“奥林匹克”。
- 艺术融合探索:本届剧目突破单一艺术形式壁垒,如贵州民族大学的《鼓道苗疆》将苗族音乐、舞蹈与舞台美术融合为“音画”艺术;遵义市代表团的傩韵歌舞《道·仡佬·真》则挖掘仡佬族傩戏的仪式性,赋予其现代舞台美学表达,体现“创造性转化”的早期实践。
开幕式剧目《银秀》以苗侗文化为核心,通过歌舞诗形式展现黔东南的民族生态。其成功演出,为后续贵州连续选送《嘎老》《巫卡调恰》等剧目晋京参加全国会演积累了经验;毕节市的民族歌舞剧《阿媚恳》与黔西南的《谷艺神袍》,分别聚焦彝族叙事传统与布依戏革新,成为民族戏剧现代化的重要探索;贵阳市的《黔林·溪水》与六盘水的《梦向凉都飞》,则通过山水意象与民族乐舞的结合,构建了“生态贵州”的艺术符号。
- 制度性保障的确立:本届会演明确“四年一届”的举办周期(被后续历届延续至今),推动其从阶段性活动升级为制度性文化工程。第七届(2021年)涌现的《云上梯田》《侗寨琴声》等精品,及2025年第八届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的13台剧目,均受益于此机制。
- 文化认同与产业发展的双促进:会演不仅是舞台艺术的展示,更成为增进民族认同、凝聚文化自信的载体。蒙启良在致辞中强调其“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凯歌”的意义,而展演所积累的作品、人才与经验,亦助推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如2025年第八届会演同步开展的民族手工艺展销与文旅推介。
- 创新基因的延续:第五届在剧目题材和形式上的探索,为后续创作开辟路径。例如,《银秀》对苗侗元素的舞台化提炼,与第八届开幕剧《山河同心》融合屯堡地戏、苗族歌舞讲述抗战故事的思路一脉相承,体现“创新性发展”的深化。
“灯火辉煌、座无虚席”——2013年贵阳国际会议中心的那个夜晚,当《银秀》的鼓点敲响,贵州各民族的文化血脉在舞台上澎湃涌动。一位苗族歌师手抚银饰唱起古歌,舞台光影流转,仿佛将观众带入清水江畔的吊脚楼间。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振,正是会演最动人的力量。
从第五届的《银秀》《谷艺神袍》,到第七届斩获特别奖的《云上梯田》《侗寨琴声》,再到2025年第八届聚焦红色精神与生态巨变的《山河同心》《路,在云端》,贵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形成“传统为基、创新为翼”的创作谱系。它不仅记录着民族艺术的生生不息,更以舞台为镜,映照出贵州各族儿女共同绘就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