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与地点:2017年10月30日在贵阳开幕,12月8日闭幕,历时一个多月,主会场设于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剧场。
- 主题:“凝聚力量走新路 携手同步奔小康”,旨在献礼党的十九大,彰显贵州各民族携手奋进小康社会的精神风貌。
- 规模创纪录:12个代表团参演(9个市州+贵州民族大学、省演艺集团、省民族歌舞团),演出24场,覆盖观众超万人次,为历届中参演单位最多、时间最长、剧目最丰富的一届。
1. 演出模式创新:
- “集中+巡回”双线并行:贵阳集中演出后,12台剧目分赴各市州巡演,首次实现“全省共享”。
- 公益惠民:面向学生、民族文化爱好者及低收入群体发放公益票,推动民族文化“深入基层”。
2. 艺术创作升级:
- 多元剧目形式:涵盖歌舞剧、花灯戏、舞剧、音乐剧等,如贵阳市的《射背牌》(歌舞剧)、贵州民族大学的《历》(彝族歌舞剧)、黔东南州的《守望》(歌舞诗)等。
- 科技融合:运用多媒体舞台技术、现代编舞手法,强化视听体验(如《根·源》舞蹈诗)。
3. 市场化运作:
- 首次将票务服务、演出策划打包向社会购买服务,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模式。
- 主题:以省级非遗“高坡苗族射背牌”为原型,演绎苗族青年“生死相守”的爱情誓言,被誉为“苗族版《梁祝》”。
- 艺术特色:
- 服装还原高坡苗族盛装刺绣工艺,舞台重现传统射背牌仪式。
- 通过双人舞、祭祀场景等,传递苗族对忠贞爱情与生命尊严的坚守。
- 主题: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框架,通过“春耕→冬藏→彝年”四季轮回,展现彝家儿女的生命成长与文化传承。
- 艺术特色:
- 融入铃铛舞、虎舞等非遗元素,结合阿妹戚托民歌,形成“神话与生活交织”的史诗感。
- 由高校师生深入彝区采风创作,体现“教学科研+文化保护”的创新路径。
- 主题:布依族青年返乡创业,借助大数据技术推动梯田生态农业,呼应“乡村振兴+数字经济”时代主题。
- 社会意义:
- 原型为贵州驻村书记真实事迹,凸显各族群众团结脱贫的奋斗历程。
- 首创“歌剧+舞剧+话剧”三剧融合模式,舞台引入无人机、数据投影等科技元素。
1. 非遗活态传承:
- 12台剧目均根植本土非遗(如射背牌、彝族历法、布依八音等),推动“舞台艺术+非遗保护”深度融合。
2. 民族精神凝聚:
- 通过生产场景、节庆仪式、英雄史诗等叙事,展现贵州各民族“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共同体意识。
3. 时代价值传递:
- 呼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如《云上梯田》),彰显民族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精神启迪。
- 人才培养: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通过剧目创排,培育兼具民族技艺与现代艺术素养的专业团队。
- 长效机制:
- 建立“巡演+公益+媒体传播”体系,首次采用网络直播扩大影响力。
- 贵阳建设“民族特色文化示范村寨”,推动校园非遗教育(96所中小学开设民族工艺课程)。
第六届会演不仅是艺术的盛宴,更是贵州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里程碑。它证明:当古老的芦笙遇上现代舞台,当梯田农耕邂逅“云端数据”,贵州各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正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书写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贵州篇章。
数据说明:本届会演金奖剧目为《云上梯田》《射背牌》等,最佳导演奖由《历》团队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