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   黔东南州文化   从榕江抗洪救灾看“中国式团结” [内容]

从榕江抗洪救灾看“中国式团结”

时间:2025/7/26 来源:贵州文化使者 作者:黔驴技穹

从榕江抗洪救灾看“中国式团结”: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在2025年6月,贵州省榕江县遭遇了一场严峻的考验。持续强降雨及上游来水叠加,致使境内多条河流水位迅猛上涨,县城多处低洼地带被无情淹没。洪水如猛兽般肆虐,给这座因“村超”而备受瞩目的小城带来了巨大的创伤。然而,在这场灾难中,“中国式团结”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成为榕江人民战胜洪灾、重建家园的强大动力。

灾难伊始,当地政府部门迅速响应,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2025年6月24日1时30分,榕江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紧急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12时又提升为防汛I级应急响应。同时,发布《关于县城部分区域紧急撤离的通知》,有条不紊地组织群众转移避险。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亲临现场,指导防汛救灾工作,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打好灾后恢复重建突击战。政府各部门协同合作,在短时间内调配大量资源,为抢险救援和受灾群众安置提供了坚实保障。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等多部门在省应急厅联合值守,通过铁路、公路和直升机多渠道紧急调运救灾物资。6月24日16时,省应急厅就已通过高铁、公路,调拨5800余件省级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和3万瓶矿泉水、1万余桶方便面等生活类物资支援榕江。这种高效的组织与调配,彰显了政府在面对灾难时的担当与行动力,也为“中国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救援力量从四面八方迅速汇聚,诠释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刻内涵。榕江县消防救援大队第一时间投入救援,在县城主要街道,利用舟艇、绳索等装备,争分夺秒地转移、疏散遇险群众。黔东南州消防救援支队紧急调派全勤指挥部、特勤、凯里、台江等地消防救援力量34车150人跨区域增援。2025年6月24日凌晨4时许,武警黔东南支队80余名官兵携带救生衣、冲锋舟、皮划艇等各类救援装备器材连夜奔赴一线。随后,来自洛阳伊川县神鹰救援队、重庆北碚区缙云应急志愿服务队、上海救援队、“河南漂流哥”和神鹰救援队、陕西子长雷霆等多地的救援队伍纷纷抵达榕江。他们不顾路途遥远,克服重重困难,只为在第一时间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在救援过程中,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在齐胸深的洪水中穿梭,用自己的身躯为群众筑起了一道道生命防线。例如,月寨村足球队副队长李敏杰脱下球衣换上救援服,带领救援人员转移被困群众,手指被绳索磨得血肉模糊仍坚持奋战。据榕江县应急管理局统计,月寨村足球队累计救出300余人。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救援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展现了“中国式团结”的强大凝聚力。

在抗洪救灾的过程中,榕江当地群众也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团结与互助精神。那些在“村超”赛场外热情服务的身影,在洪灾来临时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救援工作中。他们有的组成志愿者队伍,协助救援人员转移群众、运送物资;有的在后方默默为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准备饭菜。据统计,抗洪期间榕江共做出盒饭46.9777万份,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群众的辛勤付出。在清淤工作中,干部们带领村民拿着铁锨、推着斗车,一铲一铲地清理着厚厚的淤泥。大家不分你我,齐心协力,哪怕双手磨出了水泡,身体疲惫不堪,也没有人退缩。这种自发的行动,体现了榕江人民在面对灾难时的坚韧与团结,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邻里互助、共渡难关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国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

社会各界的爱心援助也如潮水般涌向榕江。京东集团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成立专项应急响应专班,专人专车从贵阳京东亚洲一号园区将应急物资送往榕江县,后续又陆续调拨多批物资。宁夏“跪行巨人”胡雷辗转三天,克服重重困难,将10万元物资送到县城。贵阳的商户送来矿泉水和面包,网友们在直播间里纷纷刷出“榕江加油”的留言。这些来自企业、个人以及广大网友的爱心,跨越了地域的限制,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温暖着榕江人民的心,也让“中国式团结”的力量更加磅礴。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榕江县的灾后重建工作快速推进。原本需要半个月完工的“村超”球场修复工作,仅用8天就顺利完成;预计10个小时完成的物资转运,两三个小时便高效收尾。贵州省统筹安排8市州“组团”援建,170余个子项目顺利完成。截至7月25日,“村超”周边的餐饮住宿商户复工率已达到96%。7月26日,备受期待的“村超”足球赛重启,熟悉的哨声再次响起,这座小城重新焕发出活力。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式团结”创造的奇迹,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灾难面前,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从榕江抗洪救灾的过程中,我们深刻领略到了“中国式团结”的巨大威力。这种团结,是政府与民众的紧密协作,是各地救援力量的无私奉献,是社会各界的爱心汇聚。它让我们坚信,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与挑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在未来的日子里,榕江人民将带着这份团结的力量,继续建设自己的家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中国式团结”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传承与发扬,激励着更多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携手共进,勇往直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