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   黔东南州文化   黄平泥哨艺术 [内容]

黄平泥哨艺术

时间:2024/10/24 来源:贵州文化使者 作者:黔驴技穹

中国泥哨艺术之乡——黄平

黄平泥哨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工艺品,造型多样、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贵州黔东南的黄平县,有一种凝聚着苗族人民智慧与情感的民间艺术——苗族泥哨。这一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手工艺,以泥土为载体,将自然万物与民族文化熔铸为灵动的声响与造型,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渊源:泥土中生长的艺术】
苗族泥哨由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苗族艺人吴国清(苗名“贵乜”)首创。他在传统陶俑、泥俑的基础上,结合苗族挑花刺绣的艺术特色,创造出这种能发声的泥捏玩具。20世纪30年代成形后,泥哨在8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吴国清授徒百余人,使这门技艺在飞云崖、旧州镇等村落广泛传播,至今已传承八十余年。如今,泥哨已从单纯的儿童玩具演变为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工艺品,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制作工艺:指尖上的生命律动】

泥哨的制作工序繁复而考究。艺人们选取当地优质白泥,经反复摔打去除杂质,使其达到最佳韧性。随后,凭借对自然的观察与想象,手工捏塑出动物、人物等造型,并用特制工具在哨体下部留出吹气孔与回气孔,确保音色清脆。锻烧环节尤为关键,传统方法采用木屑或谷壳低温烧制,使泥哨呈现古朴的黑色基底。最后,艺人们以红、黄、绿等鲜艳色彩描绘纹饰,罩以清漆,形成黑底彩绘的独特视觉效果,既呼应苗族服饰的刺绣美学,又赋予作品鲜明的民族辨识度。

【文化内涵:凝固的民族史诗】

泥哨的造型题材丰富多元,涵盖飞禽走兽、虫鱼花鸟等400余种,尤以十二生肖、神话图腾最具特色。十二生肖图案融合汉苗文化,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传递吉祥寓意;蝴蝶妈妈作为苗族创世神话中的始祖,其形象承载着族群的生命记忆;象征爱情的鸳鸯、代表守护的四大神兽,则将苗族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注入泥土之中。泥哨的色彩运用同样暗含深意:黑色基底象征土地的厚重,红绿等色块则呼应苗家服饰的绚丽,形成“重神轻形”的艺术风格,被中国民间美术专家李寸松赞为“国内独一无二”。

【传承与创新:在传统中寻找未来】

为保护这一文化遗产,黄平县建立了泥哨传习基地,培养出王登书等国家级传承人。王登书在继承吴国清技艺的基础上,将泥哨与香炉等实用器物结合,拓展了其功能与审美边界。近年来,泥哨更通过文旅融合焕发生机:在飞云崖景区,游客可观摩制作过程、参与体验活动;贵阳南明区等地举办非遗市集与研学课程,让泥哨走进城市生活。线上平台的推广与海外展览,也让这门古老技艺跨越地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从田间地头的童趣玩具到蜚声中外的艺术珍品,黄平苗族泥哨用泥土与匠心编织着苗族人民的生活图景。它不仅是指尖上的技艺,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传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