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黔南地区古代,曾经创办过的书院主要有鹤楼书院和南皋书院,以下是关于这两所书院的详细介绍:
【鹤楼书院】
创办背景与时间: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刑部主事张翀被贬谪到贵州都匀。他在城中僻地搭起半间草屋读书,后因草屋不堪风雨,都匀千户侯韩梦雄、王尚武,军政使娄拱辰及都匀文人学士等为其在东山脚南侧修建读书堂及问月楼,供其传学布道,后被称为“鹤楼书院”,这是都匀首家书院。
教育贡献:张翀在此招收弟子开展讲学,传道授业,考究群籍,周边都匀、麻哈(麻江)、清平(凯里)等地的百姓弟子慕名前来听课,开都匀文教之先河,对都匀文化教育作出了开发性的贡献。
历史变迁: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都匀知府区维瀚在协府街观音寺遗址修建了鹤楼书院,追仰先贤,兴教育人。1903年,知府吴嘉瑞改设速成学堂;1905年,知府潘家怿改设中学堂;1908年,知府王玉麟改设官立高等小学堂;1914年改称县立高等小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贵州省都匀中学,1958年改为贵州省都匀第一中学。
【南皋书院】
创办背景与时间:明万历五年(1577年),时任刑部观政、王阳明心学再传弟子邹元标被贬谪贵州都匀6年。万历甲午年(1594年),学有成就的弟子为了纪念他,于“鹤楼书院”右侧建读书堂,题为“南皋书院”。
教育贡献:邹元标在此潜心讲学,传播文教,书院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任务,对当地的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育出了陶廷杰等许多杰出人才。
历史变迁:清代初期,知府鲁朝聘修建了邹公祠,祭祀邹元标。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知府孙廷相在祠旁增建了六间书屋,重新启用“南皋”名称并聘请教师授课。嘉庆四十五年(1840年),知府宋文型出资重建讲堂及书屋共20间,并更名为“匀阳”。道光二十年(1840年),陕西巡抚陶廷杰捐赠资金购置书籍,并增加奖学金,使书院得以继续使用原名。咸丰八年(1858年),书院因战乱再次受损。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府罗应旒主持修复工作,并在讲堂右侧供奉张翀、邹元标两人的牌位。光绪三十年(1904年),书院转型为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知府王玉麟将其改造为教育讲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