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贵州省电影简况
贵州解放前由于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等因素,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那时,贵州没有创作、拍摄电影,反映贵州题材的影片也几乎没有。
1923年,在贵阳南明中学的校庆会上,放映了一部美国拍摄的《动物影片》,这是贵州人第一次见识电影。1925年,贵州商人刘玉清在贵阳市内的中华南路自办的“刘源春澡堂”内,卖票放映了一部无声电影———《鹰眼神探》,引起轰动。
紧接着,遵义商人柏继陶,25军独立师师长周西成分别从上海、重庆租来影片,在遵义、赤水放映。1930年前后,省城贵阳先后建立起“明星”、“民众”、“贵州”、“神光”、“中华”等六家电影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爱国人士积极投身于抗战电影的创作和拍摄中。在贵阳,有一些爱国人士像罗军(贵阳人)、林微(安徽桐城人)(后来均为贵州省话剧团演员),参与拍摄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反动本质和侵略罪行的影片《日本间谍》(1937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反映军民齐心抗战的影片《保家乡》(1937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胜利进行曲》(1940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
解放后的贵州电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文化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1954年,贵州作家石果(遵义人)创作的小说《风波》,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改名为《一场风波》。由羽山改编,林农、谢晋导演,舒绣文主演。这是解放后贵州作家的作品第一次搬上银幕。
1958年9月,在大跃进中,贵州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办公地点设在贵阳市醒狮路。贵州省文化局副局长张世珠兼任厂长。彭鹏、李辉宝任副厂长。当时的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周林为贵州电影制片厂题写厂名。贵州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拍摄了不少贵州各族人民工作、生活的纪录片。(贵州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片是《贵州新闻》(第一号),于1959年3月拍成)。1960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与贵州电影制片厂联合。将我省黔剧团创作并演出的黔剧《秦娘美》搬上银幕。该剧原著:梁少华、黄耀庭。导演:孙瑜。主演:刘玉珍、吴家林。
1961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再次与贵州电影制片厂合作,将贵州省歌舞团创作演出的舞剧《蔓萝花》搬上银幕。该剧编导:吴保安。导演:范莱、赵焕章。主演:罗星芳、罗时隆。
新时期的贵州电影
故事片
1977年,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将贵阳市京剧团创作并演出的现代京剧《苗岭风雷》搬上银幕。该剧由李云飞执笔,叶明导演。主演:陈少卿、张晓红、李鸿韵。
197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贵阳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业余创作组集体创作的《山寨火种》搬上银幕。该片荣获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奖,最佳音乐奖提名。该剧执笔:蔡葵、李今、王安。导演:刘中明。主演:赵雅珉、方化、尹福文。
197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原贵州作家叶辛的小说《高高的苗岭》改编为电影《火娃》搬上银幕。该片编剧:叶辛、谢飞。导演:谢飞、郑洞天。主演:白玛扎西、季平、刘江。
1981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将贵州作家廖公弦、戴明贤创作的电影剧本《毕》搬上银幕。该片导演:于得水。主演:芮旭华、普超英、刘冠雄。
1985年,贵州省话剧团剧作家犹学忠创作的剧本《林中迷案》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编剧:犹学忠、顾泽民。导演:徐伟杰。主演:李丁、王伟平、韦国春。
1985年,搬上银幕的还有贵州作家创作的另外两部作品。一部是由李宽定创作的《良家妇女》,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导演:黄健中。主演:丛珊、张伟欣。该片自1986年以来,在27个国家上映。并在捷克第2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西班牙第18届大西洋国际电影节,比利时皇家电影博物馆、皇家电影资料馆等5个国际电影节上获8项奖。另一部是犹学忠创作的《业余警察》,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编剧:犹学忠、原野。导演:原野。主演:冯巩、凌慧、王呐。
1985年,贵州作家李宽定的第二部作品《山雀儿》被搬上银幕。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该片导演:华克。主演:茹萍、赵军。
1989年,贵州作家袁浪创作的剧本《血溅秋风楼》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导演:徐书田。主演:张继波、仲杰、王岩。
1993年,贵州有三部作品搬上银幕。一部是犹学忠的第三部作品《谋生奇遇》,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吕绍连、杨晓丹。主演:常戎、刘斌、耿歌。李宽定的第三部作品《残照》,(原名《山月儿》),由峨眉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白宏。主演:雨岚、徐扬、徐行。袁浪的第二部作品《无名三侠客》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导演:霍庄。主演:王珏、黄德刚、周龙。
2001年,天津电影制片厂将我省剧作家犹学忠的第四部作品《扬起你的笑脸》搬上银幕。该片获得第四届夏衍文学二等奖、2001年政府华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电影童牛奖。导演:朱一民。主演:方潇日易、廉冠。制片人:卢永康、贺祝平。
另:2004年我省作者钟运龙编剧的儿童片《会说话的风筝》由共青团网络影视中心、中共新余市委市政府广东大和影业公司联合拍摄,导演:周勇。主演:郑罗茜、吕柯等。并于2005年“六一”儿童节全国发行公映。
纪录片
除了拍摄以上故事片外,在1982年—1996年间,我省还创作,拍摄了一批反映贵州风土人情的纪录片,为宣传贵州,介绍贵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些纪录片有:《今日独山》(1982年)省科委摄制,《少数民族运动会》(1982年)省科委摄制;《贵州风光》(1986年)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摄制;《多彩的贵州》(1988年)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贵州民族歌舞》(1989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我们贵州人》(1991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前进中的金沙》(1995年)省科委摄制;《威宁在崛起》(1996年)省委宣传部、省科委、省文化厅摄制;《娄山魂》(1996年)省委宣传部、省科委、省文化厅、省教委摄制。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纪录片大多数由贵州籍老红军曾宪辉同志监制。
科教片
1979年,经有关单位批准,我省成立了“贵州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电影摄制组”。在省科委的直接领导和曾宪辉同志的具体关心、指导下,摄制组咨询专家,合理选题,拍摄出了许多科教片,为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科教兴黔”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贵州的电影理论和评论活动的开展
贵州电影无论是创作,还是发行放映和电影评论工作,新人辈出,队伍不断壮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家协会贵州分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贵州分会、中国发行放映学会贵州分会相继成立。广大电影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贵州省电影评论学会分别于1987年、1989年、1991年、1993年召开研讨会;贵州电影发行放映学会也分别于1986年、1989年、1991年召开研讨会。
与此同时,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纷纷开设电影课。几个学校的学生也自发组织起学生影评组织。在大家的努力下,贵州的电影理论研讨活动空前活跃。
过去,我国的电影理论和电影评论,基本上是电影政治学和电影社会学的研究,即使有些专门进行艺术学探讨的文章,也往往着眼于文学的角度。在新时期里的拨乱反正,电影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活跃的气氛。在这种形势下,一支具有自我审美、自我教育、自发组织的群众影评队伍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为了加强贵州群众影评工作,架起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桥梁,1979年3月,贵州省电影公司创办了《电影评介》杂志。
《电影评介》杂志的诞生,聚集了全国和贵州的一大批专业和业余的电影爱好者和电影工作者。20多年来,《电影评介》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曾多次受到广电部、中国电影公司、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新闻出版局的表彰,并且有诸多优秀文章获得全国影评类的奖项。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是中国电影人难以忘怀的日子。100年来,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如今又进入了数字电影时代,这当中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坎坷,也收获了不少成功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