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近代教育史上,有一位从安顺走出的先驱者,他以毕生精力在黔中大地播撒教育火种,亲手缔造了贵州第一所综合性国立大学——他就是张廷休。这位回族学者用七年时光,在花溪河畔筑起了一座高等教育的丰碑,让"坚毅笃实"的校训精神穿越时空,至今仍滋养着贵州的学术土壤。
1897年,张廷休出生于安顺一个贫寒的回族家庭,字梓铭的他自幼便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从安顺县立中学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从山东济南中学的教坛到东南大学历史系的课堂,他的求学之路始终与贵州这片土地紧密相连。1930年代,他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研学,西方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在他心中埋下了革新家乡教育的种子。归国后,历任财政部专员、教育部司长等职的经历,更让他看清了贵州高等教育的短板——1942年,当国民政府决定筹建国立贵州大学时,这位45岁的黔中才俊毫不犹豫地接过了校长聘书。
彼时的花溪校址,还是一片需要"披荆斩棘"的荒坡。张廷休到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国立贵州农工学院整体并入,奠定了工科与农科的根基。随后的七年里,他以"水鲜藻馥"的育人理念,逐步搭建起五院十五系的学科架构:在保留农林经济、矿冶等6个实用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文理、法商两院,开设中文、外语、化学、法律等系科,甚至创办文科研究所和机电专修科。这种"文理渗透、产学研结合"的布局,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堪称创举,让贵州终于有了能与全国接轨的综合性高等教育体系。
如今漫步花溪校园,仍能感受到张廷休校长的治校智慧。他亲自拟定的"坚毅笃实"校训,被刻在校门石碑上,成为贵大人的精神坐标;他作词的校歌"学府起黔中,正神州鼎沸",至今仍在毕业典礼上回荡。更难得的是,他任人唯贤的胸襟:当农工学院原聘教授滞留重庆时,他连夜发电报恳请续聘,最终留住了一批在矿冶、农林领域的顶尖学者。这种"不问出处、唯才是举"的作风,让初创的贵大迅速聚集起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1949年深秋,张廷休移居台湾,此后在正中书局继续推动文化传播。但他与贵州的羁绊从未断绝——1983年,其长女张伯星回到花溪时,看到当年亲手命名的地名仍在沿用,听到冯泽副院长评价他"功绩应载入史册",想必能感受到这片土地对他的深情。从安顺少年到国立大学校长,张廷休用一生践行着"开拓贵州文化"的誓言,他撰写的《贵州文化之开拓》《欧洲大学起源考》,至今仍是研究黔中教育史的重要文献。
如今,当年的国立贵州大学已发展为学科门类齐全的"双一流"高校,而张廷休播下的教育火种,早已在黔中大地燎原。那些从贵大走出的教授、工程师、农艺师,正如他校歌中所期盼的"此地贮潜龙",在贵州的建设史上书写着新的篇章。这位用教育改变家乡命运的先驱者,早已成为贵州精神图谱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因为他证明了:真正的教育者,永远会被土地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