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宗亲酒
祝氏宗亲酒
祝府家宴酒
关于祝氏
祝氏图腾释义 【释义】《说文》:“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为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祝字像一个人跪在神主面前念念有词之状。 【起源】古代有主管祭祀仪式的官,叫“祝”;祝为史官,故称祝史。祝史之官始于商朝中后期,其后代以官为氏,称为祝氏。西周武王封的一支黄帝族后裔于祝地(今山东长清祝阿故城),后建有祝国(祝柯国),为齐国吞灭。子孙以国为氏,称祝柯氏,后分衍为单姓祝氏、柯氏。黄帝之裔颛顼之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祝融氏,后简为单姓祝氏。 得姓始祖:轩辕(黄帝)、祝融(重黎) 始 祖 地:河南安阳、山东长清 郡望堂号:河南、太原;乐义堂、晋阳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38位/约12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114位 现存家谱:75部【祝姓的起源】
有关祝(Zhù)姓出处有四种说法,一说出自祁姓,为尧之裔;一说出自己姓,祝融之后;一说以官职为姓。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41位的姓氏。祝姓,在《第百家姓》中排名126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4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87%。
得姓始祖-- 轩辕(黄帝)、祝融(重黎、吴回)、姬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即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又称有熊氏,因长居姬水,改姓姬。初为轩辕氏部落首领,在坂泉(在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二为一。经并肩协力,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击败九黎族,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因其子孙在周武王时封于祝,遂产生祝姓,又因祝融之后有祝姓,而祝融亦为黄帝后裔,故祝姓尊黄帝为祝姓始祖。
迁徙分布-- 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五位,人口约一百三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乱未果而逃奔温邑(今河南温县)。春秋时,郑有大臣祝聃、祝款,卫有大臣祝佗。表明郑(今河南新郑)、卫(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间地)两地已有祝姓人。西汉时有齐(今山东)人祝午,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祝龟,九江(今属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际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东汉时祝姓名人有尚书令祝讽,侍御史祝王晋,九真太守、长沙临湘人祝良,光禄大夫、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这些史实说明,此际之祝姓已成为北方名门著姓之一,并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太原两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故后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此际的社会动荡,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此际出了位妇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唐中期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造成今中原一带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陕西越秦岭进入四川。在此际,雍州始平(今陕西兴平)人祝钦明入朝为相。是祝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两宋时期,祝姓在北方趋于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却日炽日昌起来。其中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县)徙居建宁崇安(今属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属湖北)迁居歙州。此际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广东者。明初,山西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陕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谋生。清初,两湖之祝姓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之祝姓约占全国汉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七。
陕西也有祝氏后人,商洛,西安都有分布,商洛市洛南县洛源镇祝氏家谱记载明代末由洞庭湖迁徙而来,现有约一二百人,当代字辈有“万”、“帮”、“建” ,现存家谱6本有几本已经遗失。
百家姓定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