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茅台镇  >  酱酒知识库  >  正文

茅台镇建镇的时间1930年

免费领酒

本文由网友发表于贵州茅台镇
时间:2021/9/9 来源:酒镇 作者:贵州茅台镇

茅台镇,原为茅台村。

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改茅台村建茅台镇,从此翻开了茅台镇建制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茅台名字的由来】

今天的贵州茅台一带,出土文物证明,很久以前就有人类生存繁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茅台』得名前,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变迁。


据考证,古时的茅台,是一个世代居住着仡佬族先民濮僚人的部落,马桑树漫山遍野,所以叫作『马桑湾』。

赤水河中游地域,至今仍有马桑湾、马桑坪这样的地名。马桑是灌木,高一般1.5—2.5米。而当地老百姓,如今仍以『马桑柱头』来形容某户大户人家的住房历史多么悠久。

后来,人们在赤水河岸边发现了一股纯净的泉水,濮僚人部落便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来往行人饮用。这一举动深得人心,时间一长,人们便习惯称这里为『四方井』,逐步代替了『马桑湾』的称谓。

茅台河一带人类活动日益频繁,逐步被开发利用,濮僚人筑了一个土台,在土台上立杆祭祀祖先,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祭祀圣地,平时不得随意出入,土台上长满了茅草,人称茅草台,简称为『茅台』。

在仁怀境内濮僚人居住过的地方,如茅坝镇有『九井八庙十茅台』的说法,坛厂镇、五马镇、龙井乡等地,以及黔北绥阳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均有『茅台』的地名。


【茅村--茅台村】

元朝以后,在县以下分设寨、村、坪等,正式定名为『茅台村』。自此,『茅台』尊号横空出世。


最早记载茅台村这一地名的,是元末明初怀德长官司《安氏族谱》。《安氏族谱》记载,安氏一世祖安朝和死后,葬于茅台。

当地居民习惯称茅台为『茅村』。仁怀境内有安村、罗村等地名。

时至今日,仁怀农村的一些老人,仍然习惯称茅台为『茅村』。


到了明清时期,茅台修建了万寿宫,在宫外建有一座极为罕见的半边桥。当地居民、过往客商通过半边桥去宫里烧香拜佛,因此,人们又称茅台为『半边桥』。

明朝后期『改土归流』以后,茅台日益富裕繁荣,在赤水河两岸修建了九座大庙,并在其中的观音寺、灵仙寺、禹王宫内珍藏了三面东汉铜鼓,故而得名『三鼓寺』,茅台村因此又名『云鼓镇』。

这三面铜鼓,如今已出土一面。


清乾隆十年(1745年),云贵总督张广泗奏请朝廷,疏浚赤水河道,茅台始通舟楫。

四川食盐经赤水河运入,至茅台起岸,称为『仁岸』。茅台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


1930年前,茅台有镇之名,行政建制却只是个村。1915年仁怀全县划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区,茅台属中区。1923年设一分区,治茅台,但是,茅台这时仍然没有升格为镇级建制。


1930年,民国政府调整行政区划设置,仁怀县第四区治茅台,辖一镇四乡,一镇即茅台镇。茅台镇的行政建制自此确立。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写下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诗篇,并与茅台酒结下不解之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茅台镇。1954年,仁怀县政府由中枢镇迁到茅台镇,茅台镇成为仁怀县城。1966年,仁怀县政府迁回今仁怀市区中枢。


1992年,贵州开展『撤区并乡建镇』工作,保留中华乡、渡口乡、茅台乡、茅台镇等三乡一镇归茅台镇。

2015年12月8日,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原茅台镇,将原茅台镇、二合镇地域,苍龙街道青草坝村地域,合马镇罗村村、大同村地域,三合镇卢荣坝村地域,原高大坪乡尧坝村地域新设置为茅台镇,镇人民政府仍驻杨柳湾社区。


今日茅台镇,地域面积215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22个行政村,总人口11万,镇区人口2万。现有酱香酒企业数百余家,酱香酒产品逾千种,是国酒茅台的故乡、中国酱香酒发祥地和第一核心产区,被誉为中国国酒之心、中国第一酒镇。

【阅读本文的也喜欢以下内容】:

【联系方式】
酱酒热线
2019-9-9 09:09:19
酒厂直供服务热线电话13658513007

【酒厂直供价格表】

2023年茅台酒(飞天53度)、茅台1935、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

古坛老酒系列、美酒洞系列、古坛酱酒、古坛洞藏酒、封坛酒、原液酒

金酱系列、荷花酒、五星系列、肆拾玖坊、夜郎古酒、酣客、仁怀酱香酒

国台国标系列、国台十五年、钓鱼台系列、黔醉酒庄、多彩贵州酒

怀庄之醉系列、怀庄大单品、无忧酒、茅台醇、珍品酒、华茅、赖茅、王茅

国吉祥系列、云汉春系列、黔国酒、省酒、天朝上品、贵州迎宾酒、生肖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