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百子桥,又称唐家桥,横跨于剑江之上,系“桥城”都匀的龙头桥,代表都匀城市之形象。桥长140米,宽8米,高11.5米,为七孔石拱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之所以有“桥城”之称,得益于剑江之水。剑江系沅江主源清水江的上源称谓。流域面积含都匀、丹寨、凯里、麻江、福泉、施秉、黄平、镇远、三穗、黎平、榕江、天柱、锦屏、雷山、台江、剑河等16个县市的清水江,发源于都匀市苗岭山脉斗篷山北麓之中寨,东北流至谷江,转而东南到都匀。都匀段称剑江。剑江由北向南,穿城而过,并纳若干小溪,河网密度颇大。素有建桥良俗的布依族、苗族民众,在剑江及其支流之上修建各种形制的桥梁,其中佼佼者,首推百子桥。
百子桥为郡人唐文升捐资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当年唐氏已过半百,膝下无子,欲架桥以求继嗣。唐家祖上耕读为本,但却认为“积田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种;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积德以遗子孙,子孙长享太平之福”。唐文升秉持“家训”,独资建桥,历时五载,四修四毁,第五次修桥时缺一拱石,银两已耗尽,停工数日,唐氏苦无办法,一日洪水翻卷,神龟驼巨石于桥拱处乃成,桥建好之时,百姓为感其恩德,命50童男和50童女先过此桥,喻唐公儿孙满堂,后唐公得一子,百姓称此桥为“百子桥”。
时任都匀知府孙廷相题赠“功半洛阳”匾嘉其善举。其后,唐文升的后代在桥上添建“耸翠亭”。著名清代史学家、贵州学政洪亮吉曾登亭四眺,并作《登剑江耸翠亭望西北诸山》诗:“沿流都有鹭鸶飞,空翠时时沁客衣。忽讶危崖突人影,似惊鸣镝启山扇。回潭西去绿氵云氵云,一角楼台上夕曛。倾耳却闻空际响,入山云斗出山云。”咸丰五年(1855年),耸翠亭毁于兵燹。光绪十一年(1885年),唐泽芳修复桥亭,时任都匀知府罗凤仪题赠“缵绪宗功”匾。清末,剑江连年暴涨,桥基多处受损,唐文升六世孙唐树衡与族人倾力维修。1944年底,日寇进犯黔南,守军炸桥溃逃。其后复经修葺。
解放后,仍作公路桥用,并于桥面两侧增建人行道和铁护栏。20世纪80年代,另建公路桥行车,百子桥退位,遂于桥上修建歇山顶桥屋,两端修建六角攒尖顶桥亭,桥头安置石狮,广种竹木,使百子桥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初唐文升修建百子桥,为的是积德求子。其后裔世代维修百子桥,出于“缵绪宗功”。而如今的百子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成了都匀人民休息娱乐的文化活动场所,百子桥已与都匀毛尖茶文化结为一体,在百子桥茶楼上喝都匀毛尖茶,赏剑江河美景,回味百子桥之历史,自有一番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