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安顺市名的由来?
安顺帮帮帮:《安顺的由来》
安顺这方史称“土熟、多霖雨,稻菽再生,扼塞冲要”(《旧唐书》的土地。先秦以前叫做鬼方,春秋旧战国时称为夜郎国地;两汉时行属苴兰,后录;随称宾化,唐唤望江;五代时属普里部,宁代隶属普定府;元大腐七年(1305年)普定府升格为普定路后,在这里分设习安州,州城在距今安顺市30公里的旧州镇。朱无平璋建立大明王朝后,鉴于“霭翠辈若不尽服,虽有云南而不能保”的局面,为了屯垦戌边,开发西南,除让沐英率大军屯驻云南,以对付主蒙胧元的残余势力和时叛时服的土司政权外,还让安陆假吴复择地在“西南冲剧,夷汉襟喉,土厚水深,川潆峰列”(《安顺府志》)的阿达卜寨设栅筑城,并将普定卫、习安州合并设立安顺军民府,从此作为地名的“安顺”二字,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和方志典籍中。《贵州图经》中也有安顺“城围七百一十五步,周壁四门,东曰朝天,西曰户安,南曰怀远,北曰镇夷,洪武十四年(1381年)安陆候吴复建”之类的记载,这就是杨文澜的《情景赋》中:“粤稽古传这普定卫,又号习安”和“交趾经张辅之平,云南本沐英之镇”等建置沿革之缘由。
“扼塞强固,辐辏逶迤,边鄙都会,滇黔要区”(《安顺府志》)的安顺,四境不与外省接壤,是名副其实的黔中腹地。但它“居于中而雄其上”地恰好处在从东向西的清镇、平坝、安顺、镇宁、关岭和由北向南的织金、普定、安顺、紫云罗甸 两条交通线的座标中心的区位优势,使这方“雨嶂烟峦,太和风景;普利(疑为里)驿情,倮花仡佬”,民族杂居,繁衍生息的古老土地,从乾嘉年间以来,渐次形成了东从常德经镇远,东北从重庆经遵义,南从梧州经独山,西南由百色经兴义,西从昆明经盘县北从泸州经毕节的物资集散地。联翩而来的各路客商,纷纷在“虽属通商裕国,无殊蕞尔弹丸”的安顺城创行设号,经营五花八门的种类商品。各家庄号的行商坐贾人挑马驮地从山外运来盐巴瓷器、洋纱布匹、日用百货、化工五金;又从本地贩出煤炭出煤炭矿水沙、猪鬃牛皮、烟草侗油、药材茶叶。日趋活跃的商品流通,使这个“万马归槽”的旱码头,呈现出购销两旺,店铺林立,茶楼酒肆,商贾云集,“洋货匹头,争奇斗异;商业之盛,甲于全省”(《续修安顺府志》)的一派繁荣景象。
由于城内的太和街(民主路)和乐门外“一峰兀立,形似头盔”而得名的盔甲山;城西五里“昔苗变时,上置烟墩以哨”(类似烽火台)的烟墩山;城南一隅的萝卜冲以及南郊“城南十里路四环,百折烟岚水一湾;壑藏梵宇迎巴首,华严洞口读书山”(洪亮吉诗)的华严洞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恕不再饶舌。只可惜赋中为镇本城风水,而取天罡地煞一百零八之意,直径一丈零八寸,刻有一百零八道磨齿,镶嵌在四官桥与提督署(俗称黑大楼)之间的官道上的那块“石道磨盘”的磨盘石,已经被砸碎成石子来铺北大街(中华北路)了。当年“行文卷以德扬”的南关乡一带,已经发展成高楼栉比,客货云集,车水马龙,辐射八方的南华大道;而“练兵将而声震”的北教场(北兵营),则演变成了润物细无声,凌云有志;栋梁蔚起,桃本芳菲的民族中学。尤其让人欣慰的是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城市规模,今天的安顺均不负赋中“下府低于贵阳,上游首称安顺”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