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太师饼:穿越千年的美味传奇
在贵州黔南州都匀市,生活的烟火气藏在大街小巷里,更藏在一种传承千年的点心——贵州太师饼之中。它不仅是都匀人味蕾深处的乡愁,更是一部用味道书写的历史。
故事要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说起。纣王的太师闻仲,在武王伐纣的硝烟中,为了让军队能够快速行军,发明了一种糖烧饼作为行军干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作工艺流入民间,经过无数次的改良,逐渐演变成如今酥皮裹着果料糖馅的甜食饼。后人为了纪念闻太师,便将这道点心命名为“太师饼”,这名字,一叫就是千年。
初见贵州太师饼,它扁鼓般的形状,像极了都匀街头的老物件,充满了岁月的韵味。饼身两面泛着温润的黄,像是被都匀的暖阳温柔抚摸过;圆周一圈纯净的白,恰似都匀山水间的晨雾,轻盈又淡雅。轻轻拿起,它的重量很轻,仿佛承载的不是面团,而是一段段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再仔细端详,饼面上层层叠叠的酥皮,清晰可见,每一层都薄如蝉翼,却又紧密相连,既不脱壳,也不空心,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都匀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
当你的牙齿轻轻咬下,“咔嚓”一声,酥脆的外皮率先在口中奏响一曲古老的乐章,紧接着,内馅的香甜瞬间在口腔中弥漫开来。甜口的太师饼,白糖与火腿丁、猪油交织,甜而不腻;咸口的,鲜肉丁搭配着盐、酱油和葱花,咸香四溢。无论你是在清晨,就着一杯热气腾腾的早茶,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还是在午后,伴着慵懒的阳光,用它慰藉疲惫的身心;又或是将它作为伴手礼,赠予远方的亲朋好友,贵州太师饼都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你的需求。
制作贵州太师饼的过程,是一场人与食材的默契对话。首先,将精面粉一分为二,一份与猪油温柔相拥,和成酥面;另一份则加入猪油和冷水,分三次慢慢揉入,每一次的揉搓,都像是在与面团诉说着都匀的故事。接着,调制馅料。若是甜口,白糖、火腿丁、猪油在碗中碰撞,成就了独特的糖腿馅;若是咸口,煮熟的鲜肉丁,混合着盐、酱油和葱花,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然后,把揉好的面皮摊开,包入酥面,擀平、卷起,切成小团,再按平,包入馅料,按成饼状。这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饱含着匠人的心血。最后,锅上火,倒入猪油,待油温三成热,将饼轻轻放入油锅中,炸至皮酥、心透,捞出控油。刹那间,金黄酥脆、香气四溢的太师饼便新鲜出炉,仿佛带着都匀的阳光与温暖。
在都匀,太师饼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它是当地饮食文化的灵魂,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都匀人的记忆。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是传统的糕点铺子,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见证了都匀的兴衰荣辱,也成为了外界了解都匀的一扇窗口。
倘若你有机会踏上都匀这片土地,一定要去寻一寻这穿越千年的美味——贵州太师饼。让它在你的舌尖上绽放独有的魅力,带你领略都匀的风土人情,感受那份深藏在岁月深处的温暖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