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白及,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的特产,也是备受赞誉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安龙县的大地上,承载着当地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印记。
安龙白及的外形极具辨识度,它呈不规则扁圆形或菱形,有2至3个分枝,恰似手掌一般,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茎痕突起,以茎痕为中心,环绕着数个棕褐色的同心环纹,独特的外形让人过目难忘。它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呈现出类白色且半透明的状态,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安龙白及之所以能拥有如此独特的品质,离不开安龙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安龙县位于黔桂两省区结合部,年均气温15.3℃,年均降雨量1256毫米,无霜期长达288天,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素有“小春城”之称。安龙白及的产地范围涵盖了安龙县现辖行政区域,这里海拔高度在800米至1600米之间,土壤类型为黄棕壤,质地为壤土或沙壤土,pH值在5.0至7.0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1.0%,为白及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在栽培技术方面,安龙白及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它采用块茎繁殖的方式,会挑选大小中等、芽眼多且无病的块茎,每块要带有1至2个芽。种植时间通常在9月至11月,需制作宽110厘米至120厘米、高10厘米至15厘米的畦,畦面按行距30厘米、穴距25厘米、穴深10厘米的标准进行种植,每穴放入2至3个种茎,然后覆上细肥土或火灰土,并盖土与畦面齐平。在生长过程中,6月至9月需要搭建高度为150厘米至180厘米的遮荫棚,遮荫率要保持在50%至60%。每年还需要进行3次中耕除草,首次在苗出齐时,二次在白及生长旺盛期,第三次在8月至9月。施肥方面,每公顷每年要施腐熟农家肥≥35吨,遇天气干旱时要经常浇水或沟灌,每次大雨过后则要及时疏沟排水。
采收加工也是确保安龙白及品质的关键环节。一般在栽种2年后的9月至10月进行采挖,将白及块茎挖出后,先在水中浸泡1小时,洗净泥土,再除去须根。安龙白及的主要成分白及多糖、白及胶含量均在40%以上,品质独特,市场认可度极高,是许多中药材交易市场的标准收购产地。
安龙白及不仅外形独特、品质优良,而且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安龙县采取“科研院所+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万亩白及基地,构建起了集品种研发、育苗组培、种植加工、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截至目前,安龙县白及种植已达1万多亩,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以安龙白及生态产业园为例,该园由安龙县欣蔓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依托相关高校和科技团队的技术支撑以及国家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已规划种植白及2680亩,建成了白及组培室、驯化大棚、科研楼、初加工车间等设施,年可加工白及干品达100吨以上。白及块茎亩产约6000斤,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每亩产值可达7万至8万元左右,为当地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
2017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安龙白及”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无疑是对安龙白及品质和价值的高度认可。如今,安龙白及已经成为安龙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品牌,产业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它不仅是安龙县的一张特产名片,更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安龙白及,这一生长在安龙县的瑰宝,凭借着独特的自然环境、严格的栽培技术和卓越的品质,在中药材领域绽放着耀眼的光芒。相信在未来,安龙白及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安龙县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特产,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它的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