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安龙的美食天地里,安龙剪粉是一道备受瞩目的特色小吃,它承载着安龙人民的生活记忆和浓厚的地方文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食客的目光。无论是在热闹的街头巷尾,还是在温馨的家庭餐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安龙剪粉的历史源远流长,从1652年南明王朝永历皇帝搬迁至安龙时食之而命其名的故事算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更有说法称,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风味。其传统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春潭街道办原兴隆镇辖区内各村寨,见证了安龙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安龙剪粉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制作者的心血。安龙县独特的气候环境孕育出富含硒元素的优质稻米,这里的土质、气温、水源、纬度、海拔等特殊优厚的地理环境,更是孕育了制作安龙剪粉特有的原材料——“矮麻谷”“贵朝”等本地稻谷。这些优质的稻谷为安龙剪粉的美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制作过程包含了原材料选择、除杂、泡米、磨生浆、配制熟芡、合浆、蒸制、起盘晾凉、剪粉、配制佐料等十余道程序,而且在相关环节的时间、火候、稀释比例、速度等方面都十分严谨。具体来说,先将大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泡八小时(若用温水浸泡,时间可减半),按1:2.5:0.1千克的米、水、熟饭的配比混合磨成浆,用器皿装起。把特制的杉木蒸笼放置在直径100-110公分的炒菜锅上,在锅中放三分之一容量的水,用火将水烧沸后,用小汤勺盛一勺米浆倒入粉盘中,摇动粉盘使米浆自然流动铺满底后,从蒸笼侧面插入,三分钟即可取出。将已熟的米粉从盘中取下叠为五折,再用十公分剪口的剪刀按一公分一条依次剪装碗里。还有一种传统的蒸制方法,是在铁板中刷上少许菜油,舀入米浆,均匀摊开,把粉盘置于沸水铁锅底,旺火蒸三五分钟后取出,米浆即成为粉皮,将粉皮剥下,挂在竹竿上晾晒,晾晒好的粉皮取下叠放在一起,剪粉就做好了。通过传统制作技艺生产出来的安龙剪粉薄如纸,厚如筋,洁白如雪,柔韧筋好,稻香满口,味道纯正。
安龙剪粉的特点鲜明,口感香而不浓、油而不腻、鲜美爽口。它的粉皮透明、柔软、筋丝好,有着极佳的口感。不同厚度的剪粉适于不同的食用方法,厚一点的适合烫和炒,薄的凉拌或做裹卷粉更佳。最常见的吃法是用剪刀把粉皮剪成小条放入碗中,配以丰富的佐料,如葱花、香菜、酸菜、折耳根、西红柿汤、花椒油、甜酱、豆腐乳、特制红油辣椒等十几种调料。这些佐料相互搭配,让剪粉的味道更加丰富多样,酱香四溢,一口下去就能给人带来满满的愉悦。凉剪粉的佐料丰富,加入红油、炒豆、花椒油,浇上上好的番茄汤,酸爽适口,麻辣鲜香;热吃的剪粉,皮厚实,用水烫热,加高汤、哨子、红油、葱、蒜、香菜,是冷天的最好选择。而且,安龙剪粉还有一种吃法即将整张剪皮裹上作料,叫裹剪粉,别有一番风味。
如今,在安龙县的小吃一条街,小吃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安龙剪粉的香气四溢,吸引了来来往往的市民和游客,不少剪粉店前围满了客人,热闹非凡。从贵阳到安龙游玩的罗女士以前出差路过安龙,吃过一碗剪粉后就一直怀念这个味道,趁着春节假期,特意带着家人过来游玩,准备边吃边玩。安龙剪粉早已根植于每个安龙人的心里,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乡愁。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小吃,更是安龙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安龙人民的情感和记忆,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安龙剪粉,这一历经岁月沉淀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诱人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安龙美食的一张亮丽名片。相信在未来,安龙剪粉将继续传承和发展,把这份独特的美味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安龙的美食文化在中华美食的大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