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肠旺粉:贵州省黔西南州百年非遗小吃,红汤脆粉的舌尖盛宴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的老街巷口,清晨的第一缕烟火气总与一碗滚烫的肠旺粉相伴。作为兴仁市传承百年的传统特色小吃,这道以"肠旺"(猪大肠与猪血)命名的美味,不仅承载着当地人的早餐记忆,更因"肠旺"谐音"常旺"的吉祥寓意,成为节庆宴请、待客接友的经典选择。如今,兴仁肠旺粉已凭借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被纳入贵州省文旅行业标准体系,成为黔西南州一张响亮的味觉名片。
百年工艺:一碗一煮的匠心坚守
兴仁肠旺粉的魅力,首先源于其百年不变的传统工艺。据史料记载,这道小吃的制作技艺始于清末民初,历经三代手艺人改良,形成了如今"红而不辣、油而不腻、脆而不生"的核心特色。与其他地区批量制作的肠旺粉不同,正宗的兴仁肠旺粉坚持"一碗一煮"的原则:每碗米粉需单独抖散下入微沸的开水锅,待水翻滚时捞出,用冷水快速激凉以保持脆劲,再放入鸡汤锅中烫热,最后装入铺有新鲜豆芽的碗中。这个看似繁琐的过程,正是保证米粉口感劲道的关键。
肥肠的处理更是彰显匠心。选用兴仁本地放养黑猪的新鲜小肠,需经过"三洗三煮"的严格工序:先用盐、生姜蓉和明矾反复揉搓去杂,再用白酒腌制去腥,最后经开水氽烫后浸泡凉水中备用。而汤底则需以猪骨为基底,加入20余种香料慢火熬煮8小时以上,直至汤色浓白、香气四溢。这种耗时耗力的制作方式,让每一碗兴仁肠旺粉都饱含老手艺的温度。
五感盛宴:脆粉嫩血的舌尖魔法
当一碗刚出锅的兴仁肠旺粉摆在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油的亮泽与葱花的翠绿,鼻尖瞬间被复合的香气包裹——既有肥肠的醇厚,又有鸡汤的鲜甜,还有花椒、胡椒带来的辛香。用筷子挑起米粉,能清晰感受到其柔韧中带着脆劲,这得益于米粉中添加的荞麦成分。据检测,兴仁肠旺粉所用米粉的膳食纤维含量是普通精制大米的10倍,还富含芦丁、烟酸等有益成分,既能降低血脂,又能促进新陈代谢,真正实现"美味与健康兼顾"。
入口的瞬间更是层次丰富:先是红油带来的温和辣感,接着是米粉的脆爽弹牙,随后肥肠的软糯与猪血的嫩滑在口中交织,最后喝一口汤底,鲜而不腻的滋味从舌尖蔓延至喉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血旺的处理,采用当天现杀的新鲜猪血,切成薄片后用开水微烫至变色,既保留了猪血的嫩滑口感,又确保了食用安全。许多第一次品尝的游客都感叹:"肠嫩、血滑、粉脆、辣香、汤鲜,这五种味道融合得恰到好处,让人吃完还想再来一碗。"
文旅新宠:兴仁必吃的非遗美味
随着黔西南州文旅产业的发展,兴仁肠旺粉已从本地早餐升级为游客必体验的非遗项目。2021年,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商务厅牵头,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兴仁县黔回味张荣彪清真馆等18家单位共同制定了《贵州牛肉粉(兴仁风味)烹饪技术规范》,将兴仁肠旺粉的制作工艺纳入标准化管理,这意味着每一碗符合标准的兴仁肠旺粉,都经得起口味和品质的双重检验。
如今,在兴仁市的白鹦巷、普陀路等老街区,聚集了多家传承数十年的肠旺粉老店,其中以"刘记肠旺面"最为知名,每天清晨不到6点就有食客排队等候。当地还推出了"肠旺粉+古茶树茶"的特色套餐,用巴铃镇木桥村的千年古茶树茶叶冲泡的茶汤,搭配滚烫的肠旺粉,解辣又解腻,成为康养旅游的新选择。
寻味指南:来兴仁,赴一场百年味觉之约
如果您计划前往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不妨把品尝肠旺粉列入行程清单。建议选择位于老城区的传统店铺,这些店铺大多坚持手工制作,能让您体验最地道的风味。食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酸萝卜、腐乳等配菜,若怕辣可搭配当地的甜酒粑,一口粉一口粑,别有一番滋味。
从清末民初的街头小吃,到如今的文旅特色美食,兴仁肠旺粉用百年时光证明:真正的美味从不依赖华丽包装,而是凭借匠心工艺和真诚滋味,在食客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记。来兴仁吧,让这碗滚烫的肠旺粉,成为您与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味觉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