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回族传统美食——油香:非遗技艺里的酥脆传承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真武山街道的文化广场上,2024年第三届牛肉粉节的非遗技艺展示区前总是人头攒动——回族老师傅正手持长筷,将面团放入滚烫的菜籽油中,金黄的油花瞬间翻滚,浓郁的麦香混着油香扑面而来,这便是兴仁回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油香"的制作现场。作为回族文化的活态符号,兴仁油香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承载了数百年民族记忆的非遗瑰宝,如今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食客。
一、历史溯源:从文化区分符号到非遗美食
关于油香的起源,长期以来存在"舶来品"的误解。但根据饮食人类学研究(360个人图书馆,2018),兴仁回族油香并非源自阿拉伯或中亚,而是与中国回族的形成同步产生的本土美食。明代中期,随着回回人逐渐本土化,他们需要通过饮食、语言等文化符号构建族群认同,油香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为区分文化边界的重要载体。不同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阿拉伯传入"的说法,兴仁油香的原型虽与汉代"胡饼"有关,但经过本土化改良后,已形成独特的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这一观点也得到兴仁市非遗保护实践的印证——在2024年牛肉粉节和2023年非遗集市等官方活动中,油香制作技艺均被列为重点展示的非遗项目,成为兴仁市235项县级非遗技艺(黔西南州政府,2025)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代表。
兴仁回族油香的文化价值远超普通食品。在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重要节日,以及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中,油香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制作前的沐浴净手、和面时的焚香祈福,这些代代相传的仪式感,让每一块油香都承载着民族的信仰与情感。正如2024年牛肉粉节期间参与油香品鉴评比的游客所说:"吃的不仅是酥脆的口感,更是感受到了回族文化的厚重。"
二、工艺解密:三光标准与地域匠心的融合
兴仁油香之所以能成为地方特色美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是核心密码。遵循着"面光、手光、盆光"的传统"三光"标准(下厨房,2025),兴仁回族师傅们将每一步都做到极致。选用黔西南本地生产的中筋面粉为主料,加入酵母、小苏打和少许盐调味,用温开水揉成比馒头面团更硬的质地——这是保证油香外酥里嫩的关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兴仁油香制作中常用本地菜籽油煎炸,相较于其他油脂,菜籽油的醇厚香气能更好地激发面粉的麦香,形成独特的地域风味。
醒发好的面团被揪成小剂子,擀成直径约10厘米、厚1厘米的圆饼,师傅们会用刀在饼坯表面划上2-3条刀纹,既美观又能防止炸制时鼓胀。当油温升至六成热时,饼坯入锅,金黄的菜籽油包裹着面团,瞬间升腾起诱人的香气。经验丰富的师傅只需几十秒就能判断油香是否熟透,捞出沥干油分后,一块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内里松软的油香便完成了。根据口味不同,兴仁油香还分为原味、糖油香和肉油香三种:原味油香可直接食用或蘸蜂蜜,糖油香加入红糖增加甜味,肉油香则包裹肉馅,满足不同食客的需求(油香,2024)。
在兴仁市巴铃镇等回族聚居区,至今仍保留着家庭手工制作油香的传统。"每次家里做油香,邻里都会互相赠送,这是我们回族人的待客之道。"当地居民马女士的说法,道出了油香在维系社区情感中的重要作用。而在非遗集市等公共场合,现场制作的油香更是成为最受欢迎的美食,2023年兴仁非遗集市仅端午期间就吸引了数千名游客品尝(兴仁非遗集市,2023)。
三、地域名片:兴仁多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
作为"中国薏仁米之乡"(晴隆县政府,2023)的兴仁市,其饮食文化历来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晶,而回族油香则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代表。在兴仁,无论是牛肉粉节、非遗集市,还是"六月六""八月八"等民族节日,油香总能与布依族薏仁米粽子、苗族酸汤等美食同台亮相,共同构成兴仁丰富的饮食图谱。2024年牛肉粉节期间,油香与清真八大碗、牛干巴等清真美食一起,成为展示兴仁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吸引了来自周边县市的大量游客。
对于游客而言,体验兴仁油香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每年11月举办的牛肉粉节(兴仁县政府,2024)和6月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集市(兴仁非遗集市,2023),都是品尝正宗油香的好时机。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能看到最传统的制作技艺,还能参与油香品鉴评比等互动环节,深入了解油香背后的文化故事。此外,兴仁市区的清真餐馆也提供日常供应的油香,游客可以随时品尝这一特色美食。
一块小小的油香,承载着兴仁回族的历史记忆,凝聚着黔西南的地域匠心。从明代的文化符号到今天的非遗美食,兴仁油香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对于每一位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的游客来说,品尝一块刚出锅的油香,既是对传统美食的体验,更是对回族文化的尊重与理解——这金黄酥脆的美味,正等待着每一位食客前来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