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铁索系山腰,俨似扬州廿四桥;履险如夷通利济,征车那计浪中摇。——清 黄汉勋
关岭花江铁索桥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与贞丰县交界处的北盘江上。它是古代黔滇交通的重要枢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景观魅力。
【历史渊源】
明代起,政府曾多次在此架桥,但都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桥不是被洪水冲垮,就是毁于贼寇之手。
清光绪年间,军门蒋宗汉竭力筹款建桥,历时6年,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四月方始建成。此后,这座铁索桥成为了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
【桥梁构造】
花江铁索桥扣挂在两山之间,由14根粗大的铁链串缀而成,每根铁链由262个环链组成。这些铁链坚固无比,承载着桥梁的重量。
桥全长71米,宽2.9米,距水面约70米。桥面由数百块大枋铺设而成,两侧的扶栏也用铁链扣于两岸,既保障了行人的安全,又与桥梁的整体结构相得益彰。
【周边景观】
自然景观:铁索桥所在的北盘江峡谷景色壮丽,两岸高山直插云端,临江断岸千米,高低错落,岩石裸露,红白相间。桥下江水汹涌澎湃,河流湍急,与铁索桥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雄奇险峻的山水画卷。
人文景观:桥的北岸新建有六角亭一座,为行人提供了休憩之所;桥南岸为笔立如削的灰白色峭壁,崖上古树森森,崖脚古驿道的一长段石壁上有众多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是古代先民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重要意义】
交通意义:在古代,花江铁索桥是进入黔西南、桂西北、滇东南的要津,对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现代,它仍然是连接关岭和贞丰两地的重要通道之一。
历史价值:作为中国大西南地区交通的一大特色,花江铁索桥在中国古代的交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桥梁建筑和交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化价值:铁索桥见证了西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它所蕴含的建筑技艺、人文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了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在花江铁索桥上游300米处复建了一座新的索桥。新索桥采用现代工艺,承载采用镀锌钢丝绳,原承载铁链作为文物置于桥面两侧,既保留了历史的印记,又适应了现代的发展。如今,花江铁索桥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探寻它的历史文化魅力。
描写关岭花江铁索桥的诗句:
1. 清人黄汉勋:“横空铁索系山腰,俨似扬州廿四桥;履险如夷通利济,征车那计浪中摇。”生动地描绘了铁索桥横跨在山腰之间的壮观景象,将其与扬州的廿四桥相媲美,凸显出花江铁索桥的独特魅力,并且强调了其虽惊险但利于通行的特点。
2. 清人陈士奇:“瘴水春犹早,炎方日未齐。虎当官路斗,猿挂驿楼啼。绳锁金沙界,桥飞乳洞桥。当年无宝筏,肠断夜郎西。”此诗中“绳锁金沙界”描绘出铁索桥如绳索般锁住了金沙界(此处应指当地的地域),既写出了铁索桥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又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与当时的地域环境和历史背景相呼应。
3. 清人邹一桂:“岂徒骑马似乘船,铁索横桥欲上天。正是扶风摇不定,怒涛飞吼起龙眠。”诗句中“铁索横桥欲上天”形象地表现出铁索桥的高耸,仿佛要通向天空一般;“怒涛飞吼起龙眠”则描写了桥下江水汹涌澎湃,好似蛟龙沉睡后被惊醒,衬托出铁索桥所处环境的险恶,也从侧面反映出铁索桥的坚固与伟大。
4. 现代·上岩村夫:“索挂漏桥悬吊,桥下索江流绞。试踏锁江桥,意荡神摇心跳。应晓,应晓,宗汉为民捐造。”这首词描述了铁索桥悬挂在江上,桥下江水如绳索般绞动的景象,踏上桥时令人意荡神摇、心跳加速,同时也提到了蒋宗汉捐建铁索桥的事迹,为铁索桥增添了一份人文色彩。
5. 佚名:“两岸青山入画屏,一桥飞架锁江亭。北盘江水奔腾急,铁索高悬照汗青。”此句中“两岸青山入画屏”展现出铁索桥周边景色的美丽,如同一幅画卷;“一桥飞架锁江亭”突出了铁索桥的雄伟气势,仿佛锁住了江亭;“北盘江水奔腾急”与铁索桥的静态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其在湍急江水上的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