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有一项令人惊叹的伟大工程——绝壁天渠。它宛如一条蜿蜒在山间的巨龙,承载着无数传奇故事,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生命之渠,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修建背景】
七星关区生机镇位于贵州西北部,处于川滇黔三省交界处,乌蒙山横贯其境,地形以高原、山地、丘陵为主。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好,地表水留不住,山坡陡峭,雨水顺着山势冲刷而下,难以存留。历史上这里一度石漠化严重,土壤层薄,加剧了水土流失,可谓“天上下雨地下漏”。同时,赤水河水被高山阻隔,绕着村庄蜿蜒而过,“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取水极其困难。“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大河喊口干。缸中没有三碗水,既愁吃来又愁穿”,这首民谣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生机镇人民缺水的艰难处境。
【传说故事】
在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生机镇一带遭遇了一场可怕的大旱,河流干涸,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一位善良的山神看到这一切,心生怜悯,于是他决定帮助人们寻找水源。山神沿着山脉寻找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一处隐秘的山谷中发现了一股清泉。然而,这股清泉被陡峭的悬崖和坚硬的石壁所环绕,凡人根本无法靠近。山神施展神力,想要打通一条通往清泉的道路,但此举却触犯了天条,遭到了天庭的惩罚。在与天兵天将的对抗中,山神虽然受伤,但他在最后一刻将自己的法力注入了悬崖绝壁之中,留下了一道若隐若现的渠痕,仿佛是给生机镇人民的一个希望指引。
还有一个传说,每当月圆之夜,会有一只神秘的凤凰在绝壁天渠附近盘旋。据说这只凤凰是天渠修建过程中那些牺牲者的灵魂所化。他们心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后人的期许,化作凤凰守护着天渠。如果有人在夜晚经过天渠,偶尔还能听到凤凰空灵的啼鸣声,那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当年修建天渠的艰辛与不屈,激励着每一个为生活努力奋斗的人。
【修建过程】
1956 年,第一条悬空水渠“卫星渠”动工。水利技术员徐荣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坚定的信念。他带领 12 个熟悉山里情况的本地青年实地勘查 40 多天,确定了在山腰岩壁上凿渠引水的方案。面对几乎垂直的山岩和艰难的施工条件,徐荣和乡亲们没有退缩。他们腰系绳索,从山顶按照规划的路线向下一点点移动,人悬挂在半空中凿出炮眼,用黑火药炸出工作面,再用锤子敲、钢钎凿。为了节省时间,凿渠队员们长期居住在悬崖上的山洞里,春节时在山洞口点上半截炸药当作鞭炮。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58 年春天,镰刀湾村卫星天渠正式建成通水。此后,在各级水利部门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下,当地村民投工投劳,又陆续开凿了多条天渠。
【工程概况】
历时 20 余年,生机镇人民在悬崖绝壁间开凿出了 10 条绝壁天渠,总长 130 多公里,修建了 8 座水库。这些水渠经过几十处山腰和 27 道峭壁,绝壁部分长 3.946 公里,悬崖部分长 6.81 公里。在修筑过程中,有 15 人牺牲,50 余人受伤。天渠的建成,解决了 3.5 万人千百年来的饮水难题,让荒山变良田,瓜果满园香。
【精神价值】
绝壁天渠所体现出的“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不畏牺牲、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生机镇人民。它不仅是生机镇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着人们要勇于克服困难,为了美好生活不懈奋斗。如今,生机镇依托绝壁天渠精神品牌,已经建立起了历史文化、产业文化、品牌文化等相关的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农文旅教”融合发展的时代之路。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代表团、旅游团前来参观,无不对生机镇的“民族团结 + 生态文明 + 文旅”融合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七星关区生机镇的绝壁天渠,是一部写在乌蒙大山上的壮丽史诗,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顽强拼搏的生动见证。它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远方的朋友,如果你有机会,一定要来这里亲身感受一下绝壁天渠的震撼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