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素朴象祠:承载历史与文化的瑰宝》
在贵州黔西市素朴镇,有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象祠。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
灵博山象祠,位于黔西县东部素朴镇,距黔西县城35公里、距省城贵阳90公里,始建年代不详,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贵州省宣慰使(水西彝族土司)应水西彝民之求翻新象祠。请明代大儒王阳明(王守仁)作《象祠记》。《象祠记》于清康熙三十年收入《古文观止》,成为千古名传之作。象祠建于灵博山上(清初改名为九龙山),该地群山峭壁峥嶙,山形奇特,一峰翘首,众山相从,宛若九龙腾飞。既有洞穴吞云吐雾,又有石笋插拔云峭,还有清泉四季不竭。
【历史渊源】
象的传说:象是远古时期舜的同父异母兄弟。传说中,象曾多次设计陷害舜,但舜继位后,以德报怨,感化了象。象最终改恶向善,成为一位惠泽一方的明君,受到百姓的拥戴。象去世后,全国各地纷纷修建象祠纪念他。然而,唐代时全国其他地方的象祠几乎都被毁灭殆尽,只有水西(今黔西)的象祠得以保留。
始建与重建:据《黔西县志》记载,素朴镇的象祠约建于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在漫长的岁月中,象祠历经世事变迁和战火洗礼,一度沦为废墟、荒草遍地。明宪宗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彝族首领安贵荣继任贵州宣慰使,重建象祠。此后,象祠在清康熙年间、咸同年间又数次毁于战火。2012年,当地政府再次启动象祠重建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于2016年5月完工。
【建筑特色】
独特的地理位置:象祠位于灵博山(清初改名为九龙山)上。此地群山环绕,峭壁峥嵘,一峰翘首,众山相从,宛若九龙腾飞。山上既有洞穴吞云吐雾,又有石笋直插云霄,还有清泉四季不竭,景色美不胜收。
精巧的布局:重建后的象祠从山脚到山顶共426级石阶。山脚建有水西馆、阳明馆、养心堂。水西馆记录了水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阳明馆则再现了明代大儒王阳明与贵州宣慰使安贵荣的交往,以及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在当地的传播;养心堂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宁静的休憩和思考空间。在主峰上建有象祠大殿,气势恢宏、飞檐翘角。山顶还建有九龙阁,登上九龙阁,可将“一龙昂首、八龙俯伏”的壮观景色尽收眼底。
【文化意义】
王阳明与《象祠记》:明朝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象祠翻新修缮后,水西人民邀请明代大儒王阳明为象祠作记。王阳明欣然写下了《象祠记》,这篇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成为历代传诵的千古名作,也让象祠闻名天下。王阳明在《象祠记》中提出了“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等著名论断,宣扬了“性善论”“致良知”的思想。
文化融合的象征:象祠文化是中原文化与水西地域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它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包容性。水西地区各族人民4000余年祀象从未中断,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发展;象祠位于“龙场九驿”六广驿与谷里驿之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而水西人民对“象”的包容,也涵养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
如今,象祠已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贵州省人文社科示范基地、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共黔西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黔西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它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遗迹,更是人们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如果你对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或者独特的建筑艺术感兴趣,那么黔西素朴象祠绝对值得一游。
黔西素朴象祠的阳明馆和养心堂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功能:
1.阳明馆:
与王阳明的关系:王阳明与象祠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在水西彝族安氏土司安贵荣翻修象祠后,应安贵荣之邀写下了著名的《象祠记》,这篇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成为历代传诵的千古名作,也让象祠闻名天下。阳明馆就是为了展现王阳明与象祠的这层关系而设立。
文化展示内容:馆内把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以及其对水西文化产生的影响体现得栩栩如生。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思想历程和文化影响,尤其是他在贵州的经历以及在此期间思想的转变和发展,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这位心学大师的哲学理念和精神内涵。
2.养心堂:
命名由来:在设计建设方面,养心堂以王阳明对联“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命名。
功能与特色:主要通过浮雕与塑像、平面与立体等多种形式展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气息。其目的是为游客提供一个可以洗心、养心、修心的场所,以达到“化人”与“自化”、“明德崇善”而“知行合一”的教育启发目的,让人们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阳明馆和养心堂是黔西素朴象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象祠一起构成了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对于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