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贵州旅游指南 毕节市旅游 威宁凤山寺

黔省游-贵州旅游指南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威宁凤山寺

时间:2015/10/23 来源:贵州旅游指南 作者:黔境游 字体:[ ]

威宁凤山寺,又称为上帝庙,在威宁县城,除了草海,上帝庙是一个很好的风景点。上帝庙海拔比县城高400米左右,位于县城的东北角,距县城直线距离2公里左右,森林植被很好,里面建有凤山寺。

威宁凤山寺

威宁凤山寺,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西北2.5公里之凤山上,是威宁众多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一处。据《重建凤山寺》碑记载,其寺始建于明代。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今草海镇地置乌撒卫,隶云南都司。在此之前的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曾置乌撒路,十五年(1278年)设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1284年)改为军民宣慰司,乌撒为其所领八部之一。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遣使敕谕乌蒙、乌撒诸夷酋:“朕历览群书,见西南诸夷自古至今莫不朝贡中国。以小事大,义所当然。朕受命天下主,十有五年,而乌蒙、乌撒、东川、芒部、建昌诸处酋长犹桀骜不朝。朕已遣征南将军颖川侯、左副将军永昌侯、右副将军西平侯率大军往征。犹恐诸酋长未谅朕意,故复遣内臣往谕,如悔罪向义,当躬亲来朝,否则,遣人入贡。”在大军压境、“恩威并用”攻势下,乌撒诸蛮降明,卜实授乌撒土知府。征南将军傅友德“遂城乌撒,得七星关以通毕节,又克可渡河。于是,东川、乌蒙、芒部诸蛮震,皆望风降附。”自此以后,中原文化逐步深入乌撒,促成汉彝文化交融。威宁凤山寺的建立,便是这段历史发展的见证。

据建寺碑记称,虽名“凤山寺”,但供奉的却是道教尊崇之神“北极真武”。早年凤山寺,人称“真武观”,又称“上帝庙”,由真武大殿、左右两厢和前面下殿组成封闭式四合院。所谓“真武”,又称“玄武”,是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宋真宗因避圣祖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在彝族世居之地修建道观,可见当时汉文化在威宁地区影响之深。

上帝庙

威宁真武观左右两厢毁于咸丰七年(1857年),同治六年(1867年)修复,并沿中轴线增建三清殿和戏楼,于西厢后侧建大观楼、小观楼。整个建筑群占地5000平方米。

前殿为硬山式,面阔三间约14米。山门前有一对高3米、直径0.4米的云龙纹石华表。正殿面阔三间13.8米,进深9.7米,前有廊,明间正中设须弥座神龛,供真武大帝塑像。殿前有月台,上置一石香炉。殿左右厢房均面阔三间11.5米,进深8.5米。左厢为住房,右厢为过厅。过厅后壁辟一圆光门,可入侧院登大观楼。大观楼与小观楼有廊相通,登楼可眺望山麓草海。威宁草海成湖于140多年前。以后又在草海湖区修建龙王庙、斗姥阁、六洞桥、烟柳堤、川主庙、观海楼、观鹿台,其中六洞桥与烟柳堤迄今犹存。民国初年,护国将领蔡锷兴师讨袁,途经威宁,曾在长堤检阅护国将士。蔡锷,字东坡,湖南邵阳人。草海一度被人称为“东坡湖”。由于威宁凤山寺及相关建筑物具有重要文物价值,于1985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经政府拨款和社会集资进行维修,风采不减当年。


威宁凤山寺,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镇西北2.5公里之凤山上,是威宁众多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一处。据《重建凤山寺》碑记载。

据建寺碑记称,虽名“凤山寺”,但供奉的却是道教尊崇之神“北极真武”。早年凤山寺,人称“真武观”,又称“上帝庙”,由真武大殿、左右两厢和前面下殿组成封闭式四合院。所谓“真武”,又称“玄武”,是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宋真宗因避圣祖赵玄朗讳,改“玄武”为“真武”。在彝族世居之地修建道观,可见当时汉文化在威宁地区影响之深。

凤山寺规模,横1.4丈。寺殿分前后三殿。主(中)殿高1.8丈,夹室各一,东夹室锶尊王、尊妃像,从其坐古藤化身之旧迹,室后为内寝;西夹室供奉释迦牟尼、南海观世音金身。

前殿高1.85丈,中祀尊王,旁祀崇德侯、显佑侯、黄太蔚、陈将军,以其有功于王。殿宇疏以庭院,绕以墙垣。垣屋翼于左右 ,有30余间,为寺僧聚纳之处。庙门高1.4丈,明代举人、永春颜廷渠题寺匾“凤山览胜”。门内一巨石,山峭卓立,状若云鬟,昔人喻为凤髻。门外列砖为庭,曲磴层阶穿数而出。






凤山寺异名谈

作者: 罗宣信 来源:威宁县委党史县志办

坐落于威宁县城东北凤山山腰的凤山寺,属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以山、地名命名寺观名称的现象,在佛、道教的寺院、道观庙宇中比比皆是。如本县的西门观音寺、北屯土地庙等。

建于明洪武年间,原名真武观的凤山寺中,供奉的是道教真武祖师,道教尊为万法神师的真武神。在大殿后第二进院中正殿,又供奉着佛家的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等佛像。在佛、道寺院、庙宇中佛中有道,道中有佛的例子,县内外、省内外也很多。如道教仙山湖北武当山,在唐朝代宗室,皇帝支持佛教,使其在武当山有较大发展。佛教在武当山建有规模宏大的“梵宫”,且在狮子峰开凿了不少石窟佛像。此时道教却屋倒人散,大有被佛教挤出的势头;而在道教兴盛时,建于武当山天柱峰顶的道教金殿,还悬挂着“南无无量寿佛”铜匾;在云南昆明鸣凤山,吴三桂重铸的供奉北极真武神的道教建筑中,紫金城金殿,也悬挂着“南无无量寿佛”铜匾,道士仍奉真武神为主尊,在朝拜真武神的同时,也颂扬了“南无无量寿佛”。可见皆属佛道共山,佛道同奉,佛道互容。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士住在寺院,僧人住在庙观中,早已不是稀奇事。俗话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本来是错的,因为和尚本来不住在庙里。但从道中有佛这点讲,这句话又没有错。再如原威宁县城外,坐落于今良种场、县医院附近的三宫庙,六洞桥头的川主庙,龙王庙等,笔者见过庙里住的都是女和尚。威宁临近解放及解放初期,凤山寺(或上帝庙)中住持是僧人朱和尚。改革开放后,凤山寺初步修复后起,寺中常住管理人员都是僧人或佛教居士。


说到这里,佛中有道,道中有佛已不足为怪了。在昆明西山筇竹寺,在佛经中显得虚无缥缈,难寻实据,一直众说纷纭的浩大泥塑工程500罗汉中,第100号“罗汉”还竟然是中国人想象中的坐在马鹿之上、手持鲜花的“耶稣”,基督教的上帝也供奉在寺院。据史料,最早在元代,就有西方传教士进入云南,传播基督教了。因而出现了佛教罗汉群像中也有了基督教的救世主这一奇特现象。


凤山寺除道教活动外,每年农历二、六、九月的三个“十九”观音会,佛教活动兴盛。从这个角度讲,把原来的真武观或上帝庙申报并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山寺,也是有道理的。


凤山寺被用作牛圈的时间,其实远早于文革期间。1958年夏,一个星期天早上,笔者与几个同学在早已荒废了的上帝庙大殿,候着带队的“牛头”,他在三个石头支成的锅庄上热饭吃后,带着我们几个小工组成一组,向管牛的数点了近百头牛,往公鸡山方向放牧了一天。我和几个同学滴水未沾,粒米未进,因是临时相约,硬撑了一天。傍晚赶牛回庙,点数交清后,每个小工领到5角钱。天黑后疲惫的回家,记忆深刻。当然,那时这种挣钱的机会不是每天或每个人都能碰上的,现在回想起来,五味杂陈,因为我们当时都还是小学生。


小时候,到“恰同学少年”,不知多少次到过凤山、上帝庙。那时不知“凤山”,只知上帝庙。读初中时,始知威宁八景中的首句“凤饮龙泉第一山”的山即凤山,又知道有个同学的哥哥,大学中文系学生,以凤山为笔名在报刑发表文章,足见对凤山、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也是那个年代,才懵懂知道基督教和耶稣“上帝”。也曾联想到上帝庙中的“上帝”,他们到底是不是一个“上帝”?年长,方知此“上帝”非彼“上帝”矣。然而,对凤山、凤山寺,至今很多时候,仍像大家一样习惯称上帝庙,既指山亦指庙。从儿时起就听说,自己也说“爬上帝庙”,“玩上帝庙”。“上帝庙”不单指庙本身,也成了凤山的代称了。现在,不单在口语,在书面语方中,称凤山寺、上帝庙的都有。或凤山寺、上帝庙混用的也有。如2010年2月21日《毕节日报》中,王德聪文“威宁:热热闹闹过大年”中,“在通往上帝庙、九台寺的路上,车辆络绎不绝。凤山寺小广场日日爆满……”自从称凤山、凤山寺,特别是后者就不少了。尤以年青人居多。


凤山寺本名真武观,后来又为什么称上帝庙,使上帝庙成了对凤山、凤山寺最大众化的习惯称谓呢?几年前,读到有关史料方知。


道教真武观供奉的神即真武神,在道教传说中,真武即玄武,玄武生于黄帝时,为净乐国太子,入太和山(武当山原名)修炼,久而得道,被玉帝册封为玄武真君,成为道教信奉的神祇。


至唐朝,唐太宗利用道教祖师老子李耳姓李的巧合,尊奉老子为唐王室的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后裔。推崇道教,使道教成为国教,地位超越了儒教和佛教,居三教之首。(附带说一句,此时佛教中对观世音菩萨的称谓,由于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就改称观音菩萨了)。唐高宗时,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唐玄宗则封老子为“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北宋时,为避宋太祖赵玄朗之讳,玄武改为真武。宋真宗推崇真武神,把它作为宋朝的保护神,将玄武由“将军”升格为“真君”,封号为“灵应真君”。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玄武神被皇帝加封“玄天元圣任威上帝”,元朝皇帝终于把玄武神推崇到了帝的地位。至此以后,玄武神被奉为皇家的保护神。


至明朝,明成祖、燕王朱棣谎称自己是玄武神的化身,为举兵造反夺取侄儿的皇位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嘉靖皇帝也是一个忠实的道教信徒,成为永乐皇帝之后最为虔诚的崇奉者。


由上所述可知,从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起,真武大帝就成了“上帝”。在威宁,仅管名称变来变去,它仍是真武观或上帝庙里的真武神。


真武观的称谓变成了上帝庙,是否由于战争,如农民起义,或天灾、人为烧毁,重建和修复后更名;或住持真武观的道教派别变更,称“上帝庙”较之“真武观”更响亮、大气,新颖、新潮?建于明朝(1368-1644)洪武年间的真武观,供奉的真武神,当时对其用的是何封号,不得而知。而元朝皇帝加封的“玄天元圣任威上帝”,是离真武观建观后最近、最新、也是最高的封号。用此最新封号称呼真武神,那么“玄天元圣任威上帝”住的庙宇,自然就该改称“上帝庙”了。当然,这也仅是一种推测。“上帝庙”的来历,与元朝皇帝对真武神的封号“玄天元圣任威上帝”直接相关,似乎应是不争的事实。元朝成宗皇帝加封此称号是在大德七年,即1303年,距此仅过65年,也就是1368年元朝灭亡,就进入明朝了。或许,道教在“观”“庙”名称的使用上还有什么讲究,就不得而知了。


再者,从凤山脚至凤山寺大约是中部,路左边,在原址或附近重建的灵宫殿(原建筑已毁,原称灵宫殿)。是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宫的神象庙宇。按常理是先有真武观再有灵宫殿,也就是灵宫殿的建造应是在真武观之后。从规模上讲,灵宫殿比真武观小,应属真武观建筑群的一部分。而住灵宫殿的王灵宫,只是一个“专业”的护法神,不能与真武祖师平起平坐,灵宫殿建成后,在称谓上,将真武观更名为上帝庙,也未可知。


真武观名被上帝庙代之,继而又有了《威宁县志》所载“凤山寺”名称。“凤山寺”名的出现至少应在《威宁县志》写成之前。凤山寺有了一寺三名,且是二道一佛。这种变化是否与佛、道兴衰交替有关。


据贵州省博物馆工作人员有关文章所述:“贵州佛教兴起于唐,传布于宋,发展于元,繁荣于明,鼎盛于明季(末),衰落于晚清,复兴于民国……”。


明王朝统一贵州后,贵州始成一省,贵州佛教开始进入繁荣发展时期。陕西、江西、四川等省的大批汉人移入贵州军屯、民屯、商屯,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汉地的佛教。同时,也有一些僧人入境,贵州佛教颇有一时兴盛的景象。这一时期贵州佛教的特点如下:其一,土司流官崇兴佛寺。西南边区,屡有叛乱,借佛教行化安民是中央的政治考虑之一。同时贵州地方土司流官也大兴佛寺,崇奉佛教。其二,配合朝廷的宗教政策,引入僧官制度,大量度化僧人。僧官制度与官学、道官制度相辅而行。明代贵州设置的僧纲司官员,与士大夫一样享有官僚的品位,对佛教僧团发展是一种刺激。其三,密教僧人也流入境内。……


明末天下扰乱而贵州粗安,南明永历帝驻跸贵州,贵州遂成为南明永历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西蜀之禅师纷纷入黔,特别是临济禅宗天童圆悟一系的子孙更是人多势众,人才济济。他们在黔中创建禅寺,培养弟子,弘教开宗;贵州禅宗佛教盛极一时,佛教寺院遍布各府州县直至穷乡僻壤,佛教典籍文化灿烂辉煌,明季贵州佛教之鼎盛,在贵州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另外,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初,从中原及各地迁入贵州的明朝遗民,因不满满清异族统治,如须削发留辨等,迁入各地及偏远山区隐居。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大力兴建寺院、庙观,以为精神寄托之所在,一些人也出家而进入庙观、寺院。由此也可说明,为什么在当时边远的威宁县城及城郊,竞有那么多的寺庙、道观。解放前,每到佛、道盛会,本县城乡民众,周边邻县信众香客也纷纷赶来参加,崇道拜佛。


是否由于上述佛教兴盛时期,佛教僧团经过协商在真武观或上帝庙内又塑了佛教的观音菩萨等佛像,在称谓上既称上帝庙又叫凤山寺,或是佛、道以已方供奉的主尊而各持所称。或明朝威宁僧官更名,亦或是威宁州府行政长官等崇信或偏爱佛教而排斥道教,致之更名,也未可知。也许,是否因上帝庙称谓流传时间太长,而凤山寺名称又多局限于佛教界人士、信众和文人雅士等阶层。加之普通信众,不管佛道,是菩萨便磕头,见神就拜,进了寺庙,无论佛道,而凤山寺名称终不敌长时间广泛称呼的上帝庙,故上帝庙称谓便一直流传下来,为大众所接受并不断传播,而形成只知上帝庙而不知凤山寺的状况。无处可查,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只能如此猜测。凤山寺一寺三称出现的顺序,是真武观—上帝庙—凤山寺,还是真武观—凤山寺—上帝庙,也无法说清。


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和一代代人的故去,加之“龙凤山森林公园”等名称的出现,“上帝庙”的称谓会逐渐减少和淡化,而最终被凤山、凤山寺所替代,使“上帝庙”称谓如同真武观一样,成为历史,也是可能的。


本文主要依据资料:


1、《文史参考》佳音文“武当:道教仙山的千年史”


2、《贵州都市报》2011年4月9日C2版,“达摩铜像·贵州佛教的‘见证者’”




威宁凤山寺与蔡标传奇


文、杨富华 (2014-06-25)


威宁自治县城东北角一公里之外有座高山,苍松翠柏掩映,古木参天。相传,在飞越万水千山来草海过冬的雁阵鹤群中夹杂着一只美丽的凤凰,它闪动双翅,盘旋于碧波荡漾的草海上空,在蓝天白云间翱翔,而后栖息在离城最近的这座山上,人们便称此山为“凤山”,凤山寺就依山而建于山麓之中。


凤山寺乃明代古刹,坐北向南,由正殿、左右配殿、前殿组成,均为硬山顶结构,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两扇大门各刻一尊护法神像,前置一对浮雕云龙华表。华表高3米,直径40厘米,跤龙蜿蜒,形态逼真。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殿中设须弥座神龛,供奉北极真武大帝,早年名“真武观”,咸丰年间改为“凤山寺”。这里是游人闲情逸兴之所,登楼凭栏,远可眺烟波浩海,近可目俯 孤舟城廊。楼上楹联集萃,多为官吏文人游山玩海感怀之作。其中有云南瀚林陈小甫题联:“俯仰天人大怀抱,咏吟山水古风流。”


在凤山寺大观楼前有一“灵潭”,5米见方,深1余米,均料石镶砌,进水处嵌一石雕龙纹,造形粗犷,潭沿上方,有石碑一坊,上镌“灵潭”二字,为州官邓良成书。潺潺细流,由龙口吐入潭内,终年不竭。


凤山出龙泉,彰显出威宁人杰地灵的地缘优势。清朝道光年间,凤山脚下姓蔡的农民家庭诞生了一个小男孩,自从呱呱坠地,其声洪亮,不同凡响,其父为他取名“标”。


蔡标字锦堂,出生年月不详。据推测,大约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殁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享年69岁,志书称其“年届古稀”。


蔡标家贫,生活环境艰苦,体力劳作繁多,读书时间较少,从小养成旷达不羁的习惯,16岁那一年,因亲手杀死一个堕落的成年男子,而后逃离家乡,浪迹天涯。一个偶然的机会,蔡标投奔滇军,在云南布政使岑毓英部下先任练目,历经多次战斗擢升把总、管带、游击、提督,率部平宜良,克路南,征越南,镇守祖国的宝岛台湾,为黔人增光添彩。


据古书介绍,蔡标算个顽皮少年,但他知错必改,可谓迷途知返,成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名将,民间流传着关于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深山寻宝 尿溺龙神


蔡标性格机警,对浩瀚的太空充满无限美妙的遐想。相传有一天夜晚,蔡标坐在门前观天象,发现凤山寺高山顶端有一颗明若星辰的物体在闪烁,第二天傍晚,邀约四五个同学打着灯笼、火把到凤山去寻宝。凤山寺的道人听说山中有宝,心情十分激动,有几个年轻道人也参与寻宝行动。可是,这帮寻宝人在山里转了半夜却一无所获,大家都非常扫兴。这时有人对蔡标提供的信息产生质疑。蔡标理直气壮地说:“我提供的信息不会错,我们是来寻找发光物体,大家打着灯笼火把,照得满山透明透亮,发光物体的光亮岂不是被我们的火光湮没了吗?”果然,大家都把灯火灭了,静静地坐在山中等待,不到一炷香时间,凤山寺背后山顶上一颗明亮的物体发出耀眼的光芒,蔡标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宝贝”,原来是一只像猪儿虫那么大小的透明物体,捏在手中软绵绵的,说它是肉又不像肉,说它是泥也不像泥,后来有人把它切成片,仍然片片发光,这个物体成了威宁县城家喻户晓的奇闻谈资,时至今日,蔡标和一群少年发现的这个发光物体究竟是什么东西,仍然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蔡标带着一群少年在凤山寻宝累了一夜,受了风寒,第二天病倒了。他的母亲认为蔡标在凤山寺惊扰了龙神,买来香烛冥钱,又宰一只雄鸡祀供,托龙神保佑他早日康复。三日后,蔡标病愈,来到凤山寺,爬上正殿楼口,拉一泡尿,从真武大帝的头上一直淋到脚下,蔡标边拉尿边骂:“我与你无怨无仇,你为何害我?今日让你尝点尿水才知好歹。”


在封建社会,这是一种极大的叛逆行为,或者说是一种恶作剧。可是蔡标却安然无恙,没有遭到神灵的惩罚和报应,长大了还出人头地的飞黄腾达了。


为父报仇 避难他乡


蔡标的父亲(其名不详,因排行最小,人称蔡老幺)在威宁凤山下务农,因人多地少,入不敷出,看到别人在草海捕鱼收获的成果丰厚,趁着农闲时制作渔网渔具到草海去捕鱼,并且认识一个名叫游老李的捕鱼人,俩人互相帮助,成为莫逆之交。


草海是中国三大淡水湖之一,形成的年代不算久长。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因山洪暴发,将原来平坦的田畴淹没成海。最初的那些年代,水势不大,加之山峦起伏,南面和西面有一道山梁子挡住了水流而形成南海和西海。而后几年时间水势大涨,将南海和西海淹成一片,而取名“草海”。


草海形成之后,逐渐改善了威宁城的自然环境。草海周围水草茂盛,庄稼禾苗长势喜人。尤其是海里的鱼虾水族不断地繁衍兹生,给威宁人民带来了无限的口福。威宁城中有些无职无业的百姓制作了渔船渔网到草海捕鱼捞虾。


游老李家境贫寒,夫妻二人带着三个小孩在草海边搭个窝棚勉强度日。他把每天捕得的鱼虾贝类拿到威宁城里去贩卖,赚得几吊小钱维持家用,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有一天,游老李的妻子在草海边拾粪,忽然看到一个癞蛤蟆(本地人叫癞圪宝)其大如斗,便掷土块砸其身,遂吐出红珠一颗,如花红大小,硬如钻石,夜间能发光,游妻拾珠而归。在游老李的窝棚里,蔡父首次见到如此罕见的奇珠异宝,建议游老李妥善保存,不要对外人传言,以免节外生枝。


游老李是耿直人,认为蔡父之言有理,将此珠藏于小木箱内,并再三叮嘱妻子要守口如瓶。数日之后,此珠不翼而飞,游老李误认为蔡父偷窃此珠,遂向亲友诉说。


游老李之妻姓安,称安氏。安氏有个弟弟大名不详,小名马仔。安马仔性格怪异,放荡不羁,而且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因人长得高大,在威宁城一般的人都不敢惹他,他邀约一帮难兄难弟将蔡父绳捆索绑在威宁城游街示众。


蔡父为人憨厚诚实,从没干过偷鸡摸狗之事,突然遭此不白之冤,一时想不通,晚上解了一根拴牛的绳子,准备悬梁自尽。蔡标此时已经16岁了,白天看到父亲被人押解游街示众,心如刀割,难堪之极。但他坚信自己的父亲不是梁上君子,盗珠的罪名肯定是受人诬陷。晚上他睡不着觉,偶然间听到房梁有轻微的响动声,立即穿好衣服,拿棵葵花杆点燃作照明,看到父亲已经悬梁上吊。蔡标持刀将绳头割断,救了父亲。


蔡父上吊时间不长,被解救了反而埋怨儿子不让他痛痛快快的赴黄泉,天明之后又要遭受游街示众之苦。


蔡标虽然年轻,但他胆大心细,要把其中的是非曲直弄个水落石出。于是问道:“爹,你给儿子说句掏心窝的话,游家的宝珠你偷没偷?”


蔡父两行老泪潸然而下:“儿子,为父若有偷盗行为,天打雷劈,死无葬身之地。爹是受了冤枉啊!”


蔡标咬紧钢牙,眼里喷出一腔怒火,说道:“爹,既然你没有偷他人的宝珠,我一定替你老人家讨回公道。我看游老李和他妻子都是守本分的老实人,坏就坏在他那个舅子安马仔,我饶不了他。”说罢,拿着一把砍柴刀往外走。


蔡父将蔡标抱住,声泪俱下地说:“儿子,为父遭受不白之冤已经无地自容了,更不希望连累我的儿子,况且,你小小年纪,讲道理讲不赢安马仔,讲打架更不是他的对手,即便你杀了他,杀人偿命这是天经地义的大事,我不想让你去冒这个险。”


蔡标在家蒙头大睡了一天,傍晚,趁父母不注意悄悄地溜出家门,来到“望海楼”。这个地方是威宁城中集吃喝玩乐于一炉的场所,看到安马仔拿着那颗闪闪发光的宝珠与望海楼的老板兑银子。


蔡标躲在包间门外看得真真切切,他怒火中烧,手中的钢刀已经捏出汗水,恨不得一步跃上去捅那安马仔几刀,但他不敢轻举妄动。蔡标人虽年轻,但脑子灵活,他懂得要制服一个牛高马大的汉子必须具备宰牛人的功夫。宰牛人若不用绳索将牛放倒是宰不死牛的,所以,他在安马仔回程的路上安了一根“拌马绳”。


安马仔用偷来的宝珠兑了一百两银子,心里乐滋滋的,准备到青楼去逍遥一夜。他边走边盘算着,突然之间,他的脚杆好似被绳子拌住了,一个踉跄扑倒在地,怀中抱的银子撒得遍地皆是。安马仔在地下挣扎着寻找抛撒的银子,没提防,一把钢刀已捅进了他的肚子。


蔡标杀死安马仔后连夜逃出威宁城,沿着古驿道一阵小跑,忙人不择路,急急匆匆地走了一夜,辗转反侧来到兴义州册亨城。最初的那段时间在街上帮人打点小工维持生活,人们看他脚勤手快,干事伶俐,都愿意雇他。过了一两年,在册亨有个姓王的读书人看蔡标年轻勤奋,脑子灵活,观其相,而后必有大成之举,遂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蔡标当了王姓家的上门女婿,总算找到了一个安身之所。


蔡标杀死安马仔的血案轰动了整个威宁城,官府出文缉拿,衙役多次上门骚扰,蔡标家中值钱的东西都被衙役搜刮殆尽。蔡标的哥哥蔡廷楷被迫离家出走,蔡标的母亲看到两个儿子都走了,家徒四壁,心急火燎,一命呜呼了。唯独剩下蔡父,苦守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艰难度日。


投奔滇军 战功卓著


蔡标在册亨帮人打工历时四年之久,虽然得王家的厚爱成家娶妻,但仍然过着隐姓埋名寄人篱下的生活。一日,蔡标之父突然闯进他的家门。父子俩离散多年抱在一起,泪如雨下。蔡标见到年高老迈的父亲不禁想起死去的母亲和离家出走的哥哥,当初一时冲动杀死了安马仔导致一个好好的家庭分崩离析,只怪自己的草率行动害了他们。


这时他已二十一岁,正值滇中大乱,朝廷派云南布政史岑毓英在川滇黔三省征集兵勇,蔡标决定从戎报国。他说:“大丈夫不为国家效力,东躲西藏算什么男人。况且,这地方也不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所,既然父亲找得到的地方,官府衙门迟早是要找来的。此时正是求取功名的大好时机,倒不如参加滇军,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蔡标把平时积攒的几吊小钱拿出来,邀约八九个年轻人喝了一顿酒,投奔到岑毓英的部下。按照当时的规矩,能号召十个人的领头人就可当十夫长,蔡标刚到部队便成了基层组织的练目。战乱时期,蔡标的队伍还没经过正规训练就被拉上前线。蔡标作战勇敢,胆大心细,在战场上常向上峰献计献策,颇得上峰栽培。同治二年,被提拔为把总。同治五年,擢升为游击。翌年,又署镇雄参将。光绪二年,蔡标随岑毓英入黔作战功勋卓著,署开化总镇。


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别侵入台湾。明末,郑成功率部驱逐侵略者,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年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光绪十二年(1887年)改为行政省。蔡标率部镇守台北,重新整肃军纪,加强军事布防,为抵御外侮立下汗马功劳。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组成八国联军侵华,6月17日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14日攻陷北京,掠夺中国财物,残杀中国人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以及亲贵大臣在兵荒马乱中仓皇逃走,蔡标率滇军奔赴太原护驾到达西安。光绪皇帝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将军辛苦了!”


勤奋笔耕 梅花绽放


蔡标少年时代读书不多,岁月蹉跎,补了总镇之后,深感“喝”的墨水太少,笔力过于粗浅,处理政务力不从心。所以下决心奋力拼搏,每日晨起,必先练字习书,晚间挑灯夜读。蔡标身经百战,而无一处受伤。他把自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实践经验以及武器装备、战争后勤等编写成《地营图说》一书,为后人研究古代战争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此书现已刊行。


蔡标喜欢书法,每日习书一帖,从不间断。他喜欢王羲之的行书体,有时临摹一帖连下十余纸,不厌其烦,耐心细腻,终有所成。蔡标还喜欢绘画,尤其爱画梅花。但他画的梅花其形粗犷有余而精细不足。后来他翻阅了许多有关资料,又找了名家指点,并在笔法上大下功夫,终于画出一幅笔力奔放,技艺超常的梅花作品。《蔡锦堂石刻》有梅花一株,行书一幅,均为蔡标亲笔力作,被后人用石头镌刻保存至今,成为威宁不可多得的古迹珍品。





位置地图

相关内容:

来贵州旅游推荐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贵州导航
贵州便民助手
休闲
码上有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