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贵州旅游导航 爽爽的贵阳旅游指南 开阳宝王宫

黔省游-贵州旅游指南

开阳宝王宫

时间:2016/7/12 来源:贵州旅游指南 作者:开阳发布 字体:[ ]

隐匿于开阳县双流镇的宝王宫


这座被遗忘400年的庙宇


是世界上唯一遗存的朱砂神庙


承载着贵州仡佬族千年朱砂开采历史

初春,一种不知名的蓝色小花星星点点散落在开阳县白马洞周围,衔食的麻雀在被封闭的洞口前张望一会儿便又飞走。洞外有一股静静流淌的溪水,沿着溪水往深处走,荒草冗长,远远看见一座灰黑色的断壁残垣……


那,便是宝王宫(又叫宝王庙),传说这里曾供奉着专门掌管朱砂的宝王神,千百年来守护着白马洞一带的珍贵矿藏。一步步走近这座有着400年历史的庙宇, 古建筑的腐木气息不时传来,宝王宫还在“沉睡”,而我们仿佛是踩着时间的轨迹,越来越接近那些繁盛辉煌的历史。


一位美术老师的情结


宝王宫,位于双流镇白马村西南部13公里处久(长)铜(仁)公路旁的白马洞街后,距县城开阳28公里,贵州省城贵阳58公里。当我们几经问询找到宝王宫,远远可见其淹没于荒草之中,经历风雨摧残的砖木结构建筑岌岌可危,但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屋顶檐角跷首上形态各异的十余个石雕格外醒目。



在宝王宫一侧,有一道用铁丝锁住的铁门,可以看到里面是“三合院”式的布局,但除了有精致石雕檐角的建筑物稍算完整,其他几栋木结构房屋已基本损毁,并且还镌刻着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毛主席语录中的模糊大字。铁门旁挂着一个小纸片,上面有“聂忠碧”的名字和手机号码,想来是这里的看守人,我们拨通电话,联系了聂忠碧,她说一个小时后从山上下来。


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巧遇来此写生的开阳二中美术老师何平。何老师带我们绕到宝王宫后面的一处石壁,剥落的砖墙中间有一个被木条封住的门洞,门楣上雕有两条已风化斑驳的石龙,再往上还有神龛及香烛烟熏的痕迹。


“这栋建筑是宝王宫的戏楼,也是昔日的正门。背面的戏台不知从哪个年代起就被人用木板、门窗加封,变成了一处宿舍。这里虽然是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几乎荒废,我今天来这里,就是希望用画笔记录下最后的宝王宫,它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何平说。


何平告诉我们,他曾多次来此地踩点,并在开阳文管所翻阅过一些宝王宫的历史资料,了解到宝王宫始建于明代,但其中曾经供奉过的朱砂神--宝王,却可以将本地开采朱砂的历史追溯到更久远的唐代。


开阳宝王宫

开阳宝王宫


据开阳县志记载:水东文化发源于贵州开阳,与开阳一带隋唐时期开采朱砂密切相关。贵州仡佬族先民是最早开采和利用朱砂的民族。据《逸周书》等记载,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万国朝会时,居住在今贵州一带的仡佬族先民濮人首领就入朝进贡丹砂(朱砂),并被封为宝王,这就是仡佬族朱砂神宝王崇拜的源头。


《后汉书》说牂牁郡谈指出丹(砂),谈指县大致也在今贵州一带。汉唐时期今贵州务川一带朱砂开采兴盛,有务川汉墓出土的诸多朱砂及朱砂饰品为证。隋唐时今开阳一带开始开采朱砂,唐初因此于公元620年设置蛮州于巴江县(今开阳双流镇白马村同知衙),以宋氏任蛮州刺史和巴江县令,公元782年,蛮州刺史宋鼎率巴江县令宋万传等到长安(今西安)进贡朱砂500两,五代时宋朝化又于927年入朝进贡朱砂500两,宋鼎、宋万传和宋朝化等就是水东宋氏土司的先祖。由此可见,朱砂是水东文化早期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之一。


关于宝王的传说在贵州开阳、务川、万山及湖南湘西等盛产朱砂的地方广泛流传,这些地方大多曾建有供奉宝王的朱砂神庙,以求得到“宝王”的保佑,安全开采丹砂。可惜目前除开阳白马宝王宫外,其余地方的宝王庙早已毁而无迹。


开阳宝王宫始建于明末朱砂开采兴盛之时,后遭战火破坏,经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和道光咸丰年间(1848-1857年)两度重建后得以保留。考古学家称,开阳宝王宫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保存最完整的朱砂场历史遗迹,承载着贵州仡佬族千年朱砂开采历史,也是水东文化发源于开阳的重要历史物证之一。


如今,在开阳地区的民间还广为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人家有年我无年,提起猪头要现钱,若是宝王来保佑,朝朝日日当过年。”


两位七旬老人的守候


不一会儿,宝王宫的看守人聂忠碧老婆婆匆匆赶来,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触摸”这座处于年久失修、亟待维护的古老庙宇。


让人惊叹的是,这座楼台近乎80%的面积都以各种木雕、石雕加以装饰,尤其支撑屋檐的左右两条斜梁雕成腾云驾雾的“双龙戏珠”造型,虽然彩漆全部脱落且其中一龙已经残缺,但精美的雕刻仍让人啧啧称赞。戏台原来的“围栏”部分也以一组人物木雕为主,似乎呈现的是一个长长的故事,但由于模糊不清已无从考证或想象。


进入戏楼内部,底层是聂婆婆一家住的简陋小屋,沿着歪歪倒倒的狭窄破旧木梯爬上二楼,却更让人失望,因为这里只剩下悬空吊挂着的各种横梁和柱子,时刻提醒着我们这是一栋危楼。


除戏楼外,建于清代的正殿、观音殿及建于民国的尼姑庵等虽然保持着外框架的基础结构,但都非常残破,有的屋顶垮塌,有的地基暴露,曾经供奉过的朱砂神像更是早已不复存在。院内四处杂草丛生,枯树凋零。


今年70岁的聂婆婆说,她和76岁的老伴现在是这里唯一的看护者。


“宝王庙的尼姑庵里至今还供奉着观音像,早些年,这里还有一位主持,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周围的一些老百姓都会来上香祈福。后来主持年老,因为和我老伴有一些亲戚关系,就委托我们两个来看管。”聂婆婆说,这一来,就在戏楼里住了十几年,没让庙里发生过任何偷盗或者火险事件。虽然政府来过一些领导,说这里是文物保护单位,让他们好好看着,但每年也就是支持他们几袋粮食。在这里的苦苦守候,完全源于他们对老主持当初的承诺。


“我们也力不从心,前几年这里的光景还算好,但是因为近年来遭受了雪凝灾害,现在唯一可以安身的戏楼也多处漏雨,特别是冬天,四处灌风,冷得像冰窖,我老伴还患了病。今年春节以后,我就把他送回村里老宅去了。因为无儿无女,我现在经常两头跑。”聂婆婆说,看着宝王宫的境况一天不如一天,她心里很着急,她不知道什么文物价值,只是“有感情”。


“年前县里面文管所的人来说,正在搞方案准备恢复修建,我希望快点来呵,让我们能看着它又漂亮起来。”聂婆婆说。


我们不知道老人脑海里的“漂亮”是什么模样,根据开阳县旅游局提供的资料,可以想象这里的当年胜景:


据碑记载:“用银一千五百余两,钱七百余串,石工五千七百余,木工二千三百余,雕工一千六百余,小工三千余,食米八十余石”。历时九年,于咸丰七年落成,占地面积1631.5平方米。庙宇正中戏楼与牌楼门合而为一,楼右为前殿一间,左为禅房三间;禅房后为正殿五间;正殿后为观音殿三间;戏楼后有天井;天井后为尼姑庵七间;尼姑庵和前殿右侧原有长十多米的照壁。整幢建筑以戏楼最具特色,砖木结构,歇山顶起跷。牌楼顶及戏楼正脊,跷首均塑有吻兽。牌楼为砖砌成,大门两边和门楣条石上书刻有楹联:“一指秉精忠义立仁,赫声灵垂礼典;七珍呈异彩山辉川,穷利济荷神庥”和“二龙抢宝”浮雕。门楣上方壁上堆塑有“宝王庙”三大大字。字的上、左、右三方各塑龙一条,龙头均向字呈包围之状。又有楹联之左侧堆塑樵夫持刀砍柴,之右侧堆塑农夫用象耕地。戏楼及前殿为木结构,戏楼及前殿的横方、顶方均有宽20公分的人物木雕和“二龙抢宝”镂空木雕。各殿还有竹林柒贤、九老菊图、麟麟倒挂等历史传说的镂空木雕分琢其上;柱础石上雄狮玉兔浮雕;戏楼封火墙上的哪吒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等石刻木雕,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有关资料还提到,宝王宫庙宇建筑布局独树一帜,其建筑布局打破了中国传统寺庙的中轴对称结构。庙宇依山就势建成独特穿斗抬梁式砖木结构不规则三合院,不仅在贵州独树一帜,而且在全国也十分罕见。


一个封存矿区的贡献


封堵的矿洞


在偏远的西南少数民族山区,巧夺天工的宝王宫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繁华与辉煌都与这里的朱砂开采历史密切相关。


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时期今开阳白马一带朱砂开采逐步兴盛,清初,开阳白马、用砂坝一带朱砂开采盛况空前,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朱砂开采冶炼基地,当时白马每天就有上万朱砂矿工开采。当时的朱砂洞分为四种:往下开洞叫井,平行开洞叫墏,往高处斜开洞叫天平,斜着往下开洞叫牛吸水。公元1659年,清朝于开始在白马、用砂坝一带征收水银税以充军饷,当时贵州省只有开阳白马洞、用砂坝和斗府(今开阳县禾丰乡穿洞村斗甫)及修文红岩、白岩每年定额征收水银税,其中以白马每年征税两千多两银子名列全省之冠;白马一带因为朱砂开采而形成五大集市。其中永兴场是闻名西南的大集市。


清末,先后有德国人李希霍芬、法国里昂商会中国经济考察团等对开阳白马汞矿进行过实地考察。民国时期,瑞典人丁格兰、我国地质专家丁文江和罗绳武等又先后对白马汞矿作了实地考察。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开采利用的不断进行,矿产资源大量耗尽。不久后,宝王宫附近的很多矿洞被正式封堵,一直喧闹的宝王宫也渐渐沉寂下来,直至今天的荒废。


何平老师完成的油画作品——宝王宫


当我们离开宝王宫时,已经近日落时分,何平老师的画作也基本完成。透过画面,“沉睡”的百年古刹似乎又灵动了起来……


或许,“宝王宫”正希望被我们所唤醒!

相关内容:

来贵州旅游推荐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贵州导航
贵州便民助手
休闲
码上有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