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石桥古法造纸文化旅游景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这里地理位置独特,处于凯里市和丹寨县城之间,距丹寨县城35.5公里,距州府凯里34公里,距离凯羊高速大寨收费站9.7公里,且高速公路穿过景区而过,交通较为便利。以下是景区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石桥村因古法造纸工艺制作古老、工序徒手操作而享誉国内外,被称为“中国古法造纸之乡”。其造纸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时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相传石桥造纸源于蔡伦,这项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的科学技艺,在这里得到了完好的传承与保护。2006年,石桥造纸技艺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造纸工艺与特色】
工艺精湛:石桥古法造纸工艺流程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记载相同,包括斩楮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等工序。
原料独特:主要以当地的构皮麻为原料,生产白皮纸时还会添加滑药(岩杉根或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烂沥水)抄制而成。制作而成的纸张柔韧性强,光泽度好,纸面平整,吸水性强,润墨性能好,纸质洁白,是书画的较佳纸品。
产品多样:所造的纸分为白皮纸和彩色纸两种。白皮纸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造纸的典型代表;彩色纸可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六大系列产品。
【景区景观】
穿洞奇观:穿洞是景区内的著名景观,是一处纵深不知其底的天然溶洞,洞深2000米以上(目前探索)。洞中有暗河,还有石柱、石笋、石花、石牛等五颜六色的钟乳石奇观,神秘而美丽。由于特殊的地质原因,洞中的钟乳石生长速度很快,因而表面质地柔软,有奇异的触感。穿洞中的水资含弱碱性,自古自今就有匠人在穿洞口建坊造纸,造出的纸保存年限长达1500年,被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指定为文物古籍修复纸。
大岩脚古法造纸遗址:是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是古时遗存下来的传统生产古纸作坊。石壁宽百米,高达八十米,石壁前倾,能遮风避雨,是一座极好的天然厂房,内有清澈的泉水,是造纸最好的水利资源。
大簸箕苗寨:位于石桥景区东部,隶属石桥村。大簸箕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寨内青瓦木屋,错落有致的橄榄式建筑。吊脚楼一般为二层,也有三层、四层,甚至五层。上百户人家聚居在仅二十多亩的山包上,而且全部同姓。
风雨桥: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风雨桥又称花桥,是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天然石拱桥:石桥村因一座天然石拱桥连接河两岸山崖而得名,淳朴自然的村庄依偎在深山的怀里,与周围的山水景观相得益彰。
【文化传承与发展】
景区内设有非遗文化长廊,是石桥古寨非遗文化展示基地,分馆集中展示了古法造纸、苗族刺绣、苗族蜡染、苗族银饰等石桥古寨周边独具特色的苗族非遗文化和手工制作技艺。
当地的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人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开创出了十大系列、160多种用途不一的纸张,满足了不同领域的需求。这些纸张不仅用于古籍修复、书法书画创作等传统领域,还广泛应用于礼品包装、物件装饰等现代领域。
【旅游体验】
游客可以在景区内参观古法造纸的全过程,亲身体验这一古老技艺的魅力。景区还提供DIY花草纸等体验项目,让游客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特色纸张。
欣赏到独特的苗族风情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苗族文化与造纸文化的交融。
石桥古法造纸文化旅游景区内的造纸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麻料制作:将构皮麻(当地人称其为楮树)经过削、刮、晒、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等工序,使其变成棉絮状。
2. 制纸:将棉絮状的构皮麻纸浆兑水,并按一定比例添加滑药(由岩杉根或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烂沥水制成),搅拌均匀后,经过抄纸、压纸、晒纸、揭纸等工序,最后包装为成品。
整个造纸过程需要10多道手工工序才能完成,且全凭手工制作,天然自成,没有添加工业原料。这种造纸工艺制作出的纸张具有纸质绵韧、耐拉力、纸面平整、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特点。
贵州黔东南丹寨石桥古法造纸文化旅游景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和手工技艺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喜欢自然风光的旅行者,都能在这里获得独特的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