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贵州旅游指南 黔东南州旅游 黄平岩英安澜桥

黔省游-贵州旅游指南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黄平岩英安澜桥

时间:2015/8/23 来源:贵州旅游指南 作者:网络

岩英安澜桥在黄平苗族地区是有些名气的,作为苗族我很想亲眼目睹这座名桥。酝酿了很久,今年春日,终于下定了决心到谷陇岩英去仰望安澜桥。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顺着县道虎谷公路旁的岩英河沿河而下,走田埂,过小溪,穿石拱,傍着峭壁磷峋的古驿道往夹岩走,俯视便看见了心仪已久的安澜桥。这是一座隐藏在祟山峻峭中伤痕累累的单孔石拱桥,护拱受损严重,桥面杂草丛生,灌木齐腰,隐约看见桥面青石铺墁,很是萧条。不知哪位好心人,在桥两头架了滕条捆绑的简易木梯,弯曲的悬在拱顶与桥头之间,横条斑驳脱落,木梯长有六、七米,宽一米有余,桥高约十来米,刀把细的原木支起当扶手,胆大的行人勉强能通过。说它是桥,其实只剩拱圈,两头的桥台已经没有了,摇摇欲坠,看了很让人伤感。与史料记载大相径庭,不得不让人置疑:莫非这就是那“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安澜桥吗?莫非这就是黄平苗族地区的名桥吗?莫非这就是红军长征走过的石桥吗?


带着这些疑问走到桥头,桥头怪石嵯峨,古柏垂荫,杂草中露出供行人歇息的石凳。在石凳旁的荆棘杂草丛中发现竖有一方阳刻石碑,石碑有“安澜” 行楷二字露在地面,碑上依稀可辨:“乾隆丁酉张榛题并书”字样。


身临只剩裸拱的安澜桥,手抚爬满苔藓的条石,慢慢地品味,细细的阅读,感受承载了238年南来北往的商贾和当地人民农耕的安澜桥,历史的遗迹一幕幕涌现在我的脑海,特别是1934年一支红军部队从东面过来,经此桥赴重兴,并迂道配合主力部队攻取黄平县城,默目沉思,当年红军骄健的脚步声仿佛还在耳边响动。据《黄平县地名志》记载,此桥也称之为红军桥。当然这桥叫红军桥当地人知道的并不多,但是长征这台播种机在此耕耘的确不假,长征在苗族地区留下的光辉事迹永载史册,1949年五星红旗在黄平的土地上升起,默默无闻的安澜桥也作出应有的贡献,历史将铭刻红军徒步走过安澜桥的烙印。为此,1989年黄平县人民政府将此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逐块抚摸了伸手可着的桥拱条石后,我们试图攀爬滕条捆绑的简易木梯走上桥顶,但木梯木质有点朽,踏上去吱吱作响,出于安全考虑,只有放弁。据记载:“昔府君创桥于两岔河口,工甫竣而桥倾”。基于探究原桥址心理,我们拨开桥头荆棘,顺着依稀可辨的小径下到桥脚,桥凿岩为基,横跨两岸,犀牛河缓缓从桥下穿过,溪水漱石,清澈透底。往下便与岩英河交汇,岩英河落差较大,水流喘急,咆哮击石,水花四溅。交汇处不远,巨石磷磷,如柜如仓,条石如桌横卧溪边,凿迹可见,猜测正是原桥址处了。回头望,安澜桥象一轮残月撑在两峰间,两端桥台长满了灌木松枝,两架滕条捆绑的简易木梯斜躺在桥身上,正如驮负不动的老人弓腰在喘息。再往下,悬崖陡壁,潭深水冷,“巉崖夹护,或窟或汇,一路险绝”,溪岸间宽约莫三、四米,两岸岩豆滕、小榉木、四月泡、金银花等植物根植岩缝,滕茎在溪潭上空尽力伸展,滕头拼命地往上串,彰显植物生命的力量。望着这些充满活力的植物,想起上游的残桥,似乎感到年迈的安澜桥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峡深谷窄处,新长的鲜枝和往年的旧滕交错遮盖溪潭,阳光被这些滕蔓筛滤,潭面光照斑斑点点,仔细看:稀疏的几条不知名小鱼悠闲在觅食。与上游的急流泉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进入了另一个寂静的世界,幽深得不敢高声说话,生怕震荡不远处摇摇欲坠的安澜桥。

傍晚,残阳落坡,我们怀着忧伤的心情从安澜桥桥脚出来,正好遇上几个伐木回家的苗族老乡,在交谈中得知:伤痕累累的安澜桥主要是1996年5月31日晚黄平发生百年难遇的水害,来势凶猛的滚筒水淹没了桥身,把护拱、护栏、、踏朵、填料等冲毁,加上无人护理,年久失修,就成现在这样子了。这百年难遇的水害我们是经历过的人,实属恐怖。虽然安澜桥被冲击得伤痕累累,但与重安四灵桥相比算幸运得多了。晚建一百多年的重安江四灵桥(建于光绪29年)在那次水害中被冲得无影无踪。正足以看出修建安澜桥艺人的智慧,不得不让我们感到敬畏。当我们询问安澜桥苗语名称时,老乡异口同声说“路架猫”, “路架猫”是苗语,有夹猫桥或猫崖桥之意,为什么称之为“路架猫”呢?他们讲述了一个当地人都知道的传说:“路架猫”原建在两岔河口,完工不久后桥被大水冲垮,两次都是这样,作为桥主的张家,嘴不说,但心不安,认为不顺。坊间也议论纷纷,说此处山恶水险,谷窄水急,有山妖水怪作祟,石桥屡建屡毁乃是山妖水怪所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张家不时请风水先生实地察看,广泛征求地理先生意见。一次,地理先生在察视时,一只猛虎正追食一只野猫到山崖边,无路可逃,急切之下,野猫一跃到河岸而逃过一劫。由此地理先生获得了灵感,向张家建议此处为新桥址。为此在桥合龙那天,地理先生抱来了一只老雄猫等候在桥头祭祀山神,当桥最后一块石榫头合龙时,把雄猫抱到桥拱中间塞入合龙口,工匠将石榫头对准合龙口放下去,雄猫一声“虎啸”,声振山谷,山妖水怪闻声而逃,不敢作祟,石桥建成便一直安稳如固。老乡们都坚信,这桥与猫有关系。不管迷信也好,阴阳风水也好,总之安澜桥的选址避开了水流喘急之所而定河谷较窄之处是有科学道理的。


从安澜桥回来后,在电脑百度搜索 “岩英安澜桥”显示搜索结果为零,可见岩英安澜桥在黄平苗族地区是有名气的,但在悠久的中国桥文化中是微不足道的。扩大搜索“安澜桥”,最为有名的是何先德夫妇所建的古代五大名桥之一“四川都江堰安澜桥”。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与都江堰相隔近千公里的未开明黔地黄平,也有一座安澜桥。据《黄平县志》记载:“安澜桥头原竖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安土司张榛撰写的《安澜桥记》碑,今不存。据嘉庆《黄平州志·艺文》所载,该碑记称:司治路捷,黄(平)、施(施)商贩络绎。不减通衢,唯于此为二溪所阻,春夏之时,群山吐液,怒浪千层,行人停岸踌躇,临河返驾。张榛之父乃创桥于两岔河口,然工峻而桥圮,乾隆三十一年(1766)张榛复偕其叔父与仲兄、季弟营建于二水交合之下。经两造皆为狂澜所倾,越十年张榛择上流今址独力捐修,桥遂建成,至今安然”。张氏为重安江土司,到施秉去就必须经过这里。从文献中可以看出:都江堰的何先德夫妇是为民着想而建安澜桥,而重安江的张榛父子是为司治路捷、商贩通行建桥,算是为人又为已,桥梁的建成,也算是一件积公德之事吧。不管怎么说,在苗疆祟岭中,有一座与古代五大名桥之一的都江堰安澜桥同名也让黄平人欣慰,更让张榛后裔骄傲。从建桥的时间上看,岩英安澜桥建成于1777年,都江堰安澜桥建于1803年,整整早了26年。一个是蜀国故地,李冰治水;一个是且兰故所,土司属地。两座同名的桥应运而生,都有安波平澜之意。


阅读安澜桥的历史,想象古驿道的繁忙,遐想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热闹,虎谷公路通车后,相隔200来米的岩英公路桥替代了水毁的安澜危桥,如暮月弯弓的安澜桥骨架只能孤独地挺立在静静的山涧,时不时还驮负一两个顽皮的放牛娃或必过的樵夫。


不容置疑,安澜桥既是古代当地工程技术的成果,又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集历史、科学、艺术三大文物价值于一身的实物,是文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粗略了解了安澜桥的概况,目睹如今安澜桥的满目疮痍,我在想:有着238年历史沉淀的安澜桥就这样在寂静中消失吗?1996年百年难遇的水害冲不跨的安澜桥就这样被岁月浸蚀无人管理而跨掉吗?1989年黄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澜桥就这样被我们这代人悄悄的遗忘吗?我们是不是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安澜桥,让历史文化的载体遗迹传承下去。我们是不是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安澜桥,让红军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相关内容】:

来贵州旅游推荐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贵州导航
贵州便民助手
休闲
码上有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