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锦屏黄哨山:黔东南的自然奇观与文化胜地
在贵州黔东南州锦屏县,隐匿着一处宛如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锦屏黄哨山。它恰似大地精心孕育的璀璨明珠,悄然镶嵌在锦屏县的山水之间,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神秘的传说故事,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渴望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沉浸式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魅力相互交融的奇妙体验。
锦屏黄哨山屹立于锦屏县北部,地处锦屏、天柱、剑河三县的交界之处。从锦屏县城出发,大约[X]公里的路程。自驾的游客,只需打开导航,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缓缓前行,便能一路饱览黔东南的青山绿水和旖旎田园风光。沿途美景如画,峰峦叠嶂,溪流潺潺,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诗意的山水长卷之中。若选择公共交通,需先抵达锦屏县城,再乘坐前往附近乡镇的班车。到达乡镇后,可打车,或者与热情好客的当地村民沟通,搭乘便车前往黄哨山山脚下,这段与当地人交流的小插曲,也为旅程增添了别样的乐趣。
初临黄哨山,其雄伟壮丽的身姿便会瞬间震撼你的心灵。黄哨山海拔[X]米,高耸入云,气势非凡。沿着蜿蜒的登山步道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山风的轻抚,仿佛在与大自然亲密对话。登上山顶,极目远眺,连绵起伏的山峦无边无际,云雾如轻纱般在山间缭绕,如梦似幻,让人仿佛踏入了仙境。
黄哨山的主要景点风格各异,各有千秋。黄哨山的原始森林是其一大瑰宝,森林覆盖率极高,各种树木在此肆意生长。高大挺拔的松树、杉树直插云霄,珍稀的红豆杉、银杏隐匿其中,尽显古朴与神秘。漫步在森林中,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缝隙,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柱,宛如舞台上的聚光灯。空气中弥漫着树木的清香与泥土的芬芳,那是大自然最纯粹的气息。这里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温馨家园,运气好的话,便能邂逅灵动的松鼠在林间欢快跳跃,聆听鸟儿在枝头婉转欢唱,奏响一曲生机勃勃的自然乐章。
山顶的观景台是绝佳的赏景胜地。站在观景台上,视野豁然开朗,周边的美景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眼前。远处的村庄错落有致,白墙黑瓦与绿树青山相互映衬,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田野里的庄稼郁郁葱葱,随风摇曳,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天气晴朗时,还能望见远处的清水江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而过,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为这幅山水画卷增添了灵动之美。
黄哨山的云海景观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夜的凉意,或是雨后初霁,山间云雾便会缓缓升腾,汇聚成茫茫云海。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蓬莱仙岛,神秘而迷人。此时站在山顶,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上,伸手便能触摸到那如梦如幻的云雾,让人不禁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而惊叹。
在黄哨山,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哨山一带常年遭受旱灾的肆虐,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一天,一位云游四海的仙女途经此地,目睹百姓的苦难,心中满是怜悯。她施展仙法,在黄哨山上种下一棵神奇的树。这棵树拥有神奇的魔力,能够吸收天地灵气,汇聚四方雨水。自那以后,黄哨山一带风调雨顺,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为了纪念这位大恩大德的仙女,人们便将这座山命名为黄哨山,这个传说也在当地代代相传,为黄哨山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来到黄哨山周边,当地琳琅满目的特色美食绝对不容错过。侗家血肠是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将新鲜的猪血、饱满的糯米以及多种香料巧妙混合,灌入猪肠之中,蒸熟后切片食用。入口软糯,香味瞬间在口腔中弥漫开来,独特的风味令人回味无穷。酸汤鱼同样是餐桌上的宠儿,选用当地清水江中新鲜肥美的鱼,放入用番茄、辣椒、木姜子等精心熬制的酸汤中炖煮。酸汤浓郁醇厚,色泽诱人,鱼肉鲜嫩爽滑,入口酸辣开胃,让人食欲大增,每一口都饱含着浓郁的地方风味。此外,香甜软糯的糍粑,蘸上细腻的黄豆粉和白糖,轻轻咬上一口,甜蜜的滋味瞬间在口中散开,幸福感油然而生;清香四溢的油茶,喝上一碗,既能饱腹又能提神醒脑,让你在游玩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切感受到浓浓的侗家情谊。
锦屏黄哨山四季皆美,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韵味。春天,漫山遍野的野花竞相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五彩斑斓,将黄哨山装点得如诗如画,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景象。夏天,绿树成荫,茂密的枝叶为人们撑起一片清凉的绿荫,山间气候凉爽宜人,是避暑的绝佳胜地。漫步在森林中,感受着清凉的微风拂面,聆听着树叶的沙沙声和鸟儿的欢唱,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秋天,山上的树叶渐渐染上金黄与火红的色彩,层林尽染,与周围的山水、村庄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秋日美景。此时,山林间还挂满了各种野果,随手采摘一颗,品尝着大自然的馈赠,感受丰收的喜悦。冬天,若遇下雪,黄哨山银装素裹,宛如一个梦幻的童话世界。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为山峰、树木、大地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整个世界都变得宁静而美好,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目前,黄哨山无需门票,游客可以毫无负担地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许多游客游览锦屏黄哨山后,都对这里赞不绝口。有游客评价:“黄哨山的风景简直美到窒息,原始森林的神秘、云海的梦幻、观景台的壮阔,每一处都让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还有人感慨:“品尝了周边的美食,亲身感受到了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这次旅行实在是太难忘了,每一个瞬间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下次我一定还要再来!”
远方的朋友,锦屏黄哨山正张开热情的怀抱,诚挚地期待着你的到来。在这里,你可以尽情欣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聆听古老而动人的传说故事,品尝地道的特色美食,深度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快来开启这场充满惊喜与感动的旅行吧,让我们一起在黄哨山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黄哨山,又名皇上山,传说主峰乌龙岭气势雄严,如皇帝坐金銮殿,故得名“皇上山”。它矗立在茅坪古镇的北边,其主峰海拔1029米。自清水江南岸望过去,这山从江边拔地而起,高耸云端,气势磅礴。山的海拔虽然不算很高,但却以险峻奇秀而著称。《黎平府志》称之为“黔山第一险径”。旧时,茅坪一带有民谣道:“黄哨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脱帽,马过要下鞍。” 在清代,黄哨山是黎平、镇远两府的分界山。而今,它又是锦屏、天柱两县的分界岭,“水倒茅流,两县各收”,山顶坳上过去筑有分界土梁、立有两县的分界石碑。北边锦屏县一侧为青石板路,而北边天柱县一侧则为鹅卵石花街道。过去茅坪一带有歌唱道: 镇远黎平相交界,皇上山坳两分开。 黎平这边石板路,镇远那边是花街。 早在元代,黄哨山即是官道所经之处。元代设置的大土司思州宣抚司,管辖今锦屏、黎平、古州(榕江)一带地方,这一带的诸小土司与思州宣抚司的往来联系即是通过这条道路。明永乐十一年(1413),朝廷寻借口废掉了不听管束的思州大土司,以其地建置黎平、新化、镇远、思州、铜仁等8个府,隶属贵州布政司管辖。因清水江中上游苗疆“阻隔”的缘故,黎平、新化两府不能取直径上省,而需往东边湖广的靖州、会同、新晃绕道进入思州后,再上贵阳。明代中期后,黎平府官员上省大多改走直道,即黎平——新化——铜鼓——天柱——镇远,这条道便成了黎平府沟通省城贵阳的主要通道,黄哨山因其所据位置的重要成为这条通道上的要津。 清雍正时期,朝廷着力经营清水江中上游苗疆。为了“开辟”苗疆的需要,雍正五年(1727)在朝廷的批准下,对贵州、湖南两省交界的南部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原来隶属于湖广省靖州的五开卫改为开泰县、铜鼓卫改为锦屏县,同时将开泰、锦屏县和天柱县改隶贵州省黎平府,完成对苗疆地区的东部围堵。雍正六年(1728)“开辟”行动开始后,为便于军用物资的运输,将黎平——铜鼓——天柱——镇远——贵阳的行政通道改造升级为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驿道,主要用于运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情。这条道路的价值于是陡增,黄哨山成为这条驿道上的塞隘,战略意义于是凸显。当时,官府在山脚的茅坪寨设有驿馆,专门负责接待上下往来的军政官员和差役,山脚、山顶都设有驿铺,驻有官兵,专门负责军事和行政公文的传递。随着“开辟”进程的推进,往来行人(主要是军队和行政人员)不断多了起来。于是,茅坪等附近的民众便在山脚、山腰和山顶开设有供行人歇息饮食的简易酒家。 黄哨山山势峻峭,道路陡险。其道路在山间盘旋,弯处如锯齿,直处若悬针,上下行者无不望而生畏,抬着官员轿舆上下遂的民夫更是举步艰难,以致被过往旅客“封”为“黔山第一险隘”。嘉庆九年(1804),黎平知府冯兆珣乘着轿舆经黄哨山道往黎平赴任,因道险故,弃轿“手持足撑”而下,及至茅坪,“精力俱疲”,“梦魂犹惊”,感叹“若非目睹,臆度皆虚”,“余犹如是,行旅何堪?”以后每次上省公务或回家省亲经过此道,愈感此道比贵州著名的险道落鹰岩、拉帮坡更加艰险。作为黎平府物资、信息出入的主要干道,怎么能长此以往?特别是他的幕僚、黎平府主管教育的李教授回贵阳省亲过黄哨山时不慎坠崖,致腿折断,严重影响工作。这事对冯兆珣震动很大。他于是痛下决心,决定将整修黄哨山道路列为重要“德政”来抓。他先是派员前往勘查并作设计,“狭者使宽,陡者使平,人力所不能辟者则迂道以避其险”。然后,他从官府发给他的养廉银中拿出800两作为工程经费。嘉庆十一年(1706)三月,组织茅坪民工修建。这年七月,冯知府出差省城经过黄哨山时顺便检查工程进度,得知他所捐800两银已经用罄,但仍有800两缺口。若再捐集,不但“虚糜岁月”,而且“徒扰闾阎”。于是,冯知府又慨然从养廉俸中捐出800两将资金缺口填补(实际用去300两)。这年九月,工程告竣,从山脚至山顶,计砌青石板5000余级。距山顶约800米,因山势陡险,将道路修成18道弯拐,盘旋而上,故称之“十八盘”。距山顶不远处,因坡陡路窄,路外侧还围以十余丈长三尺高的石栏杆。经此一修,道路状况较前大有改观,行人上下之便利又过于落鹰山道。 这条计费银1100两修出来的新道,成为冯知府念念不忘的政绩。他在亲自撰写的《捐修黄哨山碑记》中这样记述: 嘉庆九年,余以刑部郎0守黎平,次年三月,由镇远赴任。同僚惊相告曰:“是将走黄哨山也”。余意贵州所在皆山,其最险而峻者,则有落鹰岩、拉帮坡,余昔亲历,想不过如诸山。等及过天柱,缘山阴而上,及于顶,倏有役夫数十人群相拥扶,且懔懔有惧色。俯面视之,江环如线,山伏如羊,路石如锯。其直而陡也,亦如针之悬。手持足撑,精力俱疲。如斯险处,连络有三。比及茅坪安寝,魂梦犹惊,始知黄哨为黔山第一隘径也。吾乃叹是非目睹,臆度皆虚。斯路之难,余犹如是,行旅何堪!于是有兴修之志。六月,府署学李教授来黎请假,询之,则曰坠跌黄哨山,腿折成废。余心恻然,而创修之意遂决。爰命家丁往度形势,狭者使宽,陡者使平。人力所不能及者,则纡道以避其险,即今所修之路也。捐费八百,命工庀材,始于丙寅春仲,越及七月,余因公至镇远,少憩于半山之茶棚,茅坪士庶持簿来请曰:“前捐资告竭,非集腋无以成功。”问需若干,则仍以八百为请。余应之曰:“募化完工,非数十年不可。且事求诸人,不可必得,徒扰闾阎,虚靡岁月。”因复捐廉俸,以蒇厥事。余九月犹在省,而来报者曰,黄哨完工已旬日矣。急询其故,始知工匠筑厂山半,掘土数寸,青山磷磷,前之搬于四十里外者,今则在跬步之间。两月工成,费仅三百。统计阅七月而告竣,行人方便,又过于落鹰诸山。自忆黎平出守,德政寥寥,而一念之功,神明赞其功,行人享其利。敢谨记始末,俾后之来守土者岁时加修,垂于勿替云。 及至民国初年,这条古道多有损坏,行人又多有不便。民国8年(1919),茅坪龙安谱、龙燮廷等复倡议募资维修。此次维修计费元钱278.8千文(每千文约白银一两),均为史振泰顺、刘顺泰和、陈祥茂、严顺太、永顺和、陈松泰、吴敬斋、刘义生8家驻茅坪的木商所捐,其中捐资排前两位的分别是史振泰顺94.8千文、刘顺泰和66.8千文。通过这次维修,黄哨山道“无稍残缺”,过者不再“恒嗟行路之难”。民国30年(1941)桂林至三穗公路修通,黄哨山就不再是要道所经之处,于是渐被荒遗了。 也因为山险道难,黄哨山历来都成为过往仕人骚客借以抒发人生感慨的地方。清乾隆时,锦屏知县董淑昌经黄哨山赴铜鼓(旧锦屏县城在今锦屏县铜鼓镇)赴任时,留有《早过黄哨山》诗: 第一峰头驻马看,朝烟散尽见江湍。 岭含晓色千重霁,风动天声万里寒。 故国遥腾沧海气,孤身远隔碧云端。 殊方莫怪无消息,水复山稠雁度难。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当时黄哨山道路的险难和锦屏等地区的偏僻落后,来到这里,就仿佛与世隔绝了。 道光二十七年(1847)隆冬时节,从安顺知府调任黎平知府的常恩在给其继任者、后来成为封疆大吏的胡林翼的信函中,这样描绘黄哨山的险和美: 拜别后,山川跋涉,备极惊骇。良因此间道路自镇远以下,宽不盈尺,而十步之中不知几费曲折。兼之天气严寒,行至黄哨山巅,其高峻如登天外,坚冰挂树,积雪压峰。四顾明朗,恍若身履玉山。古人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前人亦履此地,更不知当作何吟咏也。 光绪十五年(1889),开泰知县赵一鹤经黄哨山往开泰县城(黎平)赴任,留有《黄哨山》诗3首。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位赵知县的仕途人生充满着难以言表的坎坷。其诗云: 其一 森森万木碍晴空,林表钟声度晚风。 不向岭头回首望,哪知身出绿云中。 其二 下山转较登山险,客路何如世路难。 且醉茅坪今夕酒,一灯疏影梦长安。 其三 峭壁人行若蚁悬,危栏半折补云烟。 雄心欲叱王尊驭,黄哨山高极暮天。 民国初年,贵州辛亥革命元勋兼诗人、茅坪邻村阳溪的龙昭灵在多次涉经黄哨山险道后深有感触,遂将其险峻与自己艰难多舛的革命生涯相结合,写下了著名的《黄哨山行》诗: 黄哨山高上下难,难莫难于半山险。 处之石槛杆, 俯视山腰悬绝壁,仰视山头入云端。 马意踟蹰仆心怯,一行一驻一长叹。 屏山四万八千丈,鸟道中开盘又盘。 瀑布直飞山崖里,路旁水井为谁干。 君不见, 王阳回马九折坂,雄心多为路摧残。 又不见, 后来王尊叱驭过,丈夫历险披忠肝。 用此我心怀无极,挥鞭长啸山谷寒。 1945年上半年,国民党第二十军等部队为避日军锋芒,移驻锦屏地区,中层军官彭云志与锦屏当地文士杨操白、杨寿昌等登游黄哨山,写下《重阳登高》: 年来重九怕登高,击目中原想俊豪。 黑铁有灵终射虎,朱衣无术敢乘鳌。 自惭将领心多恨,浪说侯封念已消。 满眼荆榛删不尽,避秦无处可逍遥。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在日本铁蹄大举入侵,国家残破,人民痛苦的景况下,作为国家军人未能到前线杀敌报国,而是在边远山沟里缩躲的愤怒与无奈的情愫。 黄哨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同时也是净化心灵的佛教胜地。 中国的佛道两家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修行者沉浸在青山白云、流水清泉之间,领悟生命的真谛。深山里的古刹,常常是道人们的修行悟道之所;丛林间的禅院,往往是僧人们参禅悟空之处。所以,古云:“天下名山僧占多”。 因自然造化,黄哨山峻秀奇险皆兼而备具。山顶上古木参天,云雾缭绕,天生仙山胜境。之所以,黄哨山便成为追求远离尘世、山水优美、环境幽静的佛家修行悟道的理想之地。相传明代中期,湖北高僧甄道乾云游至黄哨山顶上,见这里层峰叠翠,古木荫蘙,仙雾缥缈,云天相连,远处山麓有清江如玉带萦绕,心下甚喜,认为这里便是他四处找寻的修行佳处,决意在此建寺修行。于是,遂四处化缘。历经两载艰辛,终在山巅古树林间因地制宜地建起了一座有正殿五间、左右斋房各两间的白云寺。其朝向清水江的山门,气势恢宏,一条青石板道蜿蜒而上,两侧古木翠竹交相掩映。寺内大雄宝殿敬供释迦牟尼、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十八罗汉等像,气氛肃严。自此而后,黄哨山上晨钟暮鼓,佛歌悠扬,信众云集,香火不断。清康熙《天柱县志》载:“黄少山,去城七十里,旧立庵于上。与黔属茅坪接壤。对山有五龙岭。传唐王巡至此。” 凡高僧大德者,多系才学渊博人。于是,寺庙也就成为文人聚会和文化播传之所。黄哨山白云寺也不例外。白云寺建成之后,不但成为了周边信众寻找精神寄托之场所,同时也成了过往文人落脚憇息和交流思想、净化心灵的地方。晚明时,湖广晃州知府吴赓虞宦游至此,在与僧人一宿交流后,留下了一副颇富内涵的楹联: 曲径云封留客扫,禅门月静待僧敲。 这副对联,写出了在边远云天山寺中修行悟道的僧道的寂寞,写出了他们对知心朋友前来交流以化解孤寂的强烈渴望,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与寂寞作斗争的艰苦修行生活。 还有,清咸丰六年(1856),黄河两岸水陆提督陈天佑公干途经黄哨山,在白云寺小憩,感斯境之幽静、斯僧之怡然,也留下一联: 石磬声声绕岭飞,引石龟听法,古柏参禅,万物皆随空寂意; 木鱼阵阵和风舞,趋后世情魔,前生累业,众生尽得释门真。 清光绪后期,山顶的白云寺又曾一度兼作儒学书院。说到山顶的书院,就得提到晚清名儒曾廉。 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旨在强国的戊戌变法,要求国家实行改革。但遭到朝廷上下一大批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国子监助教曾廉便是代表。曾氏虽然思想守旧,但忧国忧民,曾上 书慈禧太后,建议诛杀康、梁等人。稍后,他又极力支持义和团运动,反对外国列强。义和团失败后,曾氏被朝廷通缉,于是化名“曾夏阳”南下逃亡。光绪二十八年(1902),曾氏潜游至白云寺,为住僧友纳,遂在此隐居。 这位学富五车的儒学大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在白云寺住下不久,便滋生办学课徒之念。于是,在寺僧和茅坪等周边民众的支持下,曾氏在寺院旁办起白云书院,收纳天柱、锦屏两地青年才俊教授儒学。在开学的当天,四乡群贤毕至,父老云集,曾氏亲书一大气磅礴的楹联于书院大门: 倚槛凭栏,俯瞰清江秀水送来涛声贯耳; 登楼附阁,环观天柱名山都向此处低头。 曾氏在山上办学,将当正在变革时期中国的封建文化思想从京城带到了边远的“天末”,使这里的人们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从皇帝身边带来的气息,感受到了国家在跳动的脉搏。 曾氏在黄哨山上办学一年有余,因其品端、行正、博学,大受欢迎和尊重。他教育学生品要端,行要正,诚信守礼;要志存高远,爱国爱民。当时的青年才俊、以后成为清水江乃至贵州文化名家的锦屏县阳溪龙昭灵和天柱高酿上花龙秀三、春花龙秀腰、邦寨吴用竹、岑板吴见举等都出自其门下。 稍后,曾氏周游天柱、锦屏(今铜鼓)、黎平、镇远等地讲学,课陡之余,著书立说,在锦屏(铜鼓)掘阅园居住期间改编《元书》108卷,在天柱所著的诗文集《瓜蠡庵集》18卷后流传于高酿地区。
民国13年(1924),川军熊克武部由黔入桂,途经黄哨山,被茅坪等地民众武装袭击,死伤多人,熊遂迁怒于白云寺,命人纵火,白云古寺遂化为灰烬。民国中期,附近信众复集资再建,“文革”初期又被“破四旧”的-们焚毁,所有功德碑悉被砸烂。至今所看到的单栋木结构寺庙是1980年代初附近村民集资所建的。当年的鼎盛辉煌,只能从寺前残板和四周苍树间去寻找和领略了。 黄哨山上建有寺庙后,这座山就成为令周边民众敬仰的神灵之山,很多信众不顾山途险远,纷纷前来拜佛求签。当成为繁忙的驿道后,这里又成为笃信佛教因果报应的信士们修阴积德的地方,有人义务整修损坏的道路,有人暑热天在山道上免费给上下行人提供茶水、甜酒,有人甚至义务为上山困难者抬运行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