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鲁屯镇石牌坊群(图)
鲁屯至今保存有完好的清代中后期建成的石牌坊三座,它们是鲁屯经济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1985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屯堡文化”在黔西南地区的典型代表。耸立于南门口的那一尊“李汝兰之母百岁坊”建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9年);耸立于下排街的那一尊“李锦章百岁坊”建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6年),座落在铁匠街口的“黄健勋之母李氏节孝坊”建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
李兰之母百岁坊的来历:嘉庆2年(公元1797)苗变,举家攻苗不克而走。寿母夫君李宪章和小姑在战乱中失踪,战乱平息后,回到家乡,四处寻找不见,伤心至极,痛不欲生。一天夜晚睡梦中有人告诉她两个人失散亲人的去处。第二天据梦中指引终于找到了两个失散亲人尸体,尸体还未腐烂,且面色如生。于是叫两个人手扣着手地把尸体抬回来安葬。寿母守节七十三年,培育两个儿子考中了武庠生,三个孙子考中秀才,这些皆是寿母严格管教结出的硕果,寿母活到102岁。于是省府、县府的官吏将她的事迹上报朝庭,经道光帝下旨拨款修建石牌坊来表彰寿母的忠孝德行。
李锦章百岁牌坊的来历:李锦章,字增美,才出生六个月就失去了父亲,稍稍长大,承得霜母的教养。锦章从小就很听话,能博得母亲的欢心。嘉庆2年(公元1797年)苗变,全家遇害,惟有锦章远逃,才能继承了祖宗的世袭。苗变平定后,他从远方回到家乡,重新组建家庭,勤俭持家,精于算计,家境逐渐好了起来,六十岁才生子,请老师教学,每一件事都没有姑息过。道光元年(公元1820年)八十岁时皇帝才赏赐给朝服朝帽,一百零二岁时,走路稳健。奏请皇帝下圣旨修建牌坊。
黄建勋之母李氏节孝牌坊的来历:节母李氏,十八岁嫁到黄家,过两年生建勋。第二年苗变,丈夫遇难亡故,她气得几乎不想活下来,因为姑姑年老,儿子幼小,含着眼泪过日子,昼夜纺织,决心守孝,以抚育建勋为自己的一件重任。以及姑姑的死都是她安葬的,一切丧葬都按照传统的礼节办好了,内外无闲言,抚育建勋早晚教诲读书,建勋偶尔懒惰,即以板子责罚,所以建勋后来得以成名。其胞弟黄昱,侄子建业,丁酉年,当她丈夫死的时候,完全都是由李氏教课,后来黄昱考上了庠生读书,建业也有了功名,这都是李氏的功劳。她到了晚年教育儿孙如青年时一样。李氏确是一乡的典范,为了启迪教育后人,丁酉年,将她的懿行上奏皇帝,承得恩准下圣旨修建这块牌坊。
三座牌坊均系四柱三门五楼式。铆榫结合构造。坊座坚固,坊体楼高各7米,坊底为束腰须弥座;两根中柱高4.5米,宽0.8米,如此石料难于找到。石柱下边有顽狮护鼓,鼓面分别浮雕着各种古代的神话故事,“有嫦蛾奔月”、“钟鸣逐鹿”、“麒麟戏鹤”、“吴刚伐桂”,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石牌坊一楼中间有长2.5米的石匾,书有“贞寿之门”、“志同冰质”、“节比松操”、“升平人瑞”、“国瑞家祥”等大字,每块牌坊的门柱上都有对联,这几块匾是几件绝世稀有的书法精品。融书法篆刻为一炉。书法笔力遒劲、潇洒处如行云流水,有一泻千里之势;凝重之处如力顶千斤,力穿石背,具有很高的美学艺术感,给人以美的享受,看后让人叹为观止。三楼用碗口粗的石柱镶成三格,中间镶有“圣旨”二字,方匾两边雕有“二龙抢宝” 的石柱护卫着,二楼雕有“金蟾吐丝”,每座牌坊的边角均镶有“鱼翘尾”。三牌坊顶端均雕有大篆、小篆的“寿”,很像寿星老人抚须自笑,具有很高的艺术感。
这几座牌坊都是道光皇帝下圣旨拨款修建的。是鲁屯的镇镇之宝,是古代的建筑艺术精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几座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清朝中后期鲁屯辉煌灿烂的文化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