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石阡府文庙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阡府文庙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城东南越城路。它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由时任知府李鉴修建,因与石阡设府同年,故而得名“府文庙”。这一时期,石阡结束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土司制度,改为流官制度,“改土归流”推动了汉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建文庙也成为郡县官吏上任后的重要举措。
石阡府文庙历经多次战火,多次重修。至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知府董醇重修后,庙制趋于稳定。其面积约3000平方米(也有资料显示占地2800余平方米),整个庙基坐东朝西,庙分三进院落,院基渐次升高。从西向东依次建有庙墙、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两庑、天子台、大成殿以及崇圣祀、考棚等建筑。不过解放初期,泮池、状元桥、棂星门、宗圣祀、考棚等被毁。
现存的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大成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保存着深浮雕盘龙柱础,天子台嵌有精美的“鲤鱼跳龙门”“双龙抢宝”深刻石浮雕。大成门外有两棵桂花古树,四季浓荫,八月花开时,一黄一白,香飘满院。左右列东西两庑各三间,前为大成门五间,其左右两间原为文武官员的更衣室,左为名臣祀,右为乡贤祀。中间稍下丈余,竖立石枋为棂星门,门外为泮池及状元桥,池前左右有门题有“礼门”“义路”,门外各立下马牌。
石阡府文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明清两代,这里是培养科举人才、进行科举考试、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据记载,贵州700进士中石阡府占13名,石阡历史上名人辈出,先后考取进士16人、文武举人数以百计。特别是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石阡人成世瑄、徐培琛、张海澜同科登进士,“十里三进士、隔墙两翰林”的佳话流传至今。
此外,石阡府文庙还具有红色文化价值。1936年1月,红二、红六军团攻占石阡,在此开办了红军学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在这里宣讲革命理论,播撒革命的种子。
石阡县委县政府对府文庙的保护非常重视。早在1984年5月,县人民政府就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1月,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不断的修缮和保护,如今的石阡府文庙已成为人们观光、休闲的好去处,也是研究儒家文化和红色革命历史的重要基地。
府文庙为明清时期培养科举人才、进行科举考试、祭拜孔子、传播儒学文化的重要场所。在谈及石阡府文庙的价值时,长期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石阡县文物保护工作者高强表示:“石阡府文庙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古建筑及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有责任让这些历史遗产得以完好保存,让更多人能够在此继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府文庙不仅见证了儒家文化在黔东北的发展,也见证了石阡的红色历史。”高强介绍,1936年1月,红二、红六军团攻占石阡,在此开办了红军学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在这里宣讲革命理论,播撒革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