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宗庆其人乐善好施,明代思南府仅两所文庙,唯一的县文庙即务川文庙,从文献记录看其地为他所捐。
开始文庙离城甚远,嘉靖间迁城中,按李渭先生的《务川迁学记》载,嘉靖乙未田秋先生多次上书请求迁移之事,然上司不理踩,直到敖宗庆任行人时才促成此事。据《敖氏族谱》记,梅坡公慨然以己田捐建学宫,即务川文庙,说明当时他家家业还是很大的;又捐学田一坵于五重溪麻王洞,用以资助贫困生员,在今天沿河县的蛮王洞一带;又修棂星门一座,其崇儒重道,振启文明,有功于后,得以祀典乡贤之庙。乾隆时,管理他捐的学田后人饶家和龚家对换学田土地,换在务川城外,边界靠城墙,为免后世争端,敖家和饶家立有契约,并树碑为记,在文庙也有碑记保存,可惜务川文庙已毁,碑记存否已无法考证了。
贵州务川文庙是务川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
【历史渊源】
务川文庙始建年代较早,历经多次修缮与重建。自隋开皇十九年(599年)务川正式置县后,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文庙逐渐成为当地尊孔崇儒、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
【建筑布局】
务川文庙遵循了传统文庙的规制,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
万仞宫墙:位于最南端,是文庙的照壁,通常以砖石砌成,高大厚实,墙上常书有“万仞宫墙”等字样,寓意着孔子学问的高深莫测,表达了人们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棂星门:作为文庙的大门,多为石质牌坊结构,造型庄重典雅。棂星门的石柱上常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文字,门楣上的浮雕更是工艺精湛,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其寓意着孔子可与天上管文运的棂星相比,象征着孔子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崇高地位。
泮池:泮池一般位于棂星门之后,是一座半月形的水池,其上通常建有石桥,称为泮桥。泮池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源自于《周礼》中的“辟雍”,表示此地为学子学习的神圣之地,也寓意着学子们通过学习能够如鱼跃龙门般取得功名。
大成门:又称戟门,是通往大成殿的重要门户。大成门气势恢宏,门前列有石鼓等装饰,彰显着庄重与威严。在古代,只有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大成门才会开启,平时则从两侧的小门进出。
大成殿:作为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建在高台之上,规模宏大,是供奉孔子神位以及举行祭孔大典的主要场所。其建筑风格通常为歇山顶或重檐歇山顶,殿内梁枋斗拱等结构精巧复杂,装饰华丽,充分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殿内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或神位,两侧则分立着四配、十二哲等儒家先贤的牌位,供人们祭拜。
明伦堂:明伦堂位于大成殿之后或一侧,是古代学子们学习儒家经典、聆听教诲的地方。其建筑风格相对简洁朴素,多为硬山顶或悬山顶,体现了实用与庄重相结合的特点。
【文化内涵】
务川文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场所,更是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的重要阵地。
尊孔崇儒:文庙的存在体现了务川人民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尊崇和敬仰。通过定期举行的祭孔仪式,人们表达对先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礼义、忠信等核心价值观,对当地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传承:在古代,文庙与官学紧密结合,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务川文庙见证了无数莘莘学子在这里接受教育、追求功名的历程,为当地培养了众多的文化人才,推动了务川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交流: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务川文庙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学者前来交流和探讨学问。这里举办过各种文化活动、学术讲座等,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务川的文化内涵,也为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历史典故】
田秋上疏迁学——
据李同野先生的《务川迁学记》记载,嘉靖初年,思南的田秋先生任都谏时,就多次上疏请求将务川文庙迁移至务川城中,但上司四载未上报。
敖宗庆促成迁学并捐资助建——
敖宗庆任行人时,促成了务川文庙的迁移之事,并捐自家田土作为文庙房屋基地和棂星门一座,另捐置学田一坵于麻王洞,因其贡献,思南及务川乡贤祠过去有专祀牌位。
【现状与保护】
如今,务川文庙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文庙进行了多次修缮和维护,使其保存状况良好,并向公众开放,成为了人们了解务川历史文化、感受古代建筑艺术魅力的重要窗口,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儒家思想传播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