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问答   黔西南州问答   世界第一高桥如何实现桥上做吸引力,桥下做生产力? [内容]

世界第一高桥如何实现桥上做吸引力,桥下做生产力?

时间:2025/9/28 来源:贵州问答 作者:满脑袋问题

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在设计之初就注重与周边旅游资源结合,践行“桥上做吸引力,桥下做生产力”的理念,开创世界级桥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世界第一高桥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世界第一高桥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花江峡谷大桥作为“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主跨1420米、高625米),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工程技术,更在于“桥上做吸引力,桥下做生产力”的立体开发模式。这一模式通过“核心吸引物+全域整合”的思路,将单一交通设施转变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实现了从“通行载体”到“经济引擎”的华丽转身。

一、桥上吸引力:打造世界级体验场景

大桥突破传统桥梁功能,从设计之初就融入旅游开发理念,通过三大核心区域构建差异化吸引力:

功能分区 核心体验项目 吸引力打造策略
桥体观光区
  • 207米世界最高观光电梯
  • 高空廊道与玻璃观光厅
  • 塔顶观星水吧
  • 水幕灯光秀
以“中国脊梁”为文化主题,打造“云端之上”的震撼体验
极限运动区
  • 高空蹦极(预估年营收千万+)
  • 高空竞速跑道
  • 锚碇攀岩
  • 低空跳伞平台
依托世界第一高度,打造全球极限运动新地标
云渡服务区
  • 观光酒店
  • 云端咖啡厅
  • 国潮文创店
  • 美食集市
打破传统服务区封闭性,构建“桥梁+服务区+景区”综合体

这些项目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形成全时段、全年龄段的体验闭环:白天体验高空刺激项目,傍晚欣赏峡谷日落,夜间观星品茶。设计团队在建设初期就预留了旅游设施预埋件,避免后期改造对桥体结构的破坏。

二、桥下生产力: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圈

大桥下方及周边50平方公里区域被纳入统一规划,通过“桥上引流、桥下兴业”模式激活多元价值:

1. 特色农业产业带

  • 精品水果种植:村民投资50万元在桥下两侧种植380亩蜂糖李,丰产期年产30万斤,直接供应游客
  • 中药材种植基地:整合当地中药材资源,打造“桥旅+农旅”融合示范基地
  • 农产品品牌化:注册统一商标,将本土农产品“带出大山”

2. 旅游配套服务业

  • 民宿集群:小花江组新增民宿、农家乐,已有百余名青年返乡创业
  • 特色餐饮:利用当地食材开发“桥旅特色菜系”
  • 非遗工坊:展示布依族、苗族传统手工艺,开发体验式文创产品

3. 区域资源整合

大桥作为纽带,串联起一小时黄金旅游圈:

黄果树景区 → 关岭化石群 → 花江峡谷大桥 → 贞丰双乳峰 → 安龙招堤 → 万峰林

这种“以桥为核、串珠成链”的模式,将分散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整体竞争力,实现“1+N> N+1”的协同效应。

三、成功实施的三大关键支撑

1. 顶层设计先行

  • 多部门联合编制《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旅游区总体规划》
  • 出台《贵州省桥旅融合项目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
  • 将桥旅融合纳入省级重点项目,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

2. 多元业态协同

  • “桥旅体”融合:举办世界第一高桥铁人三项国际挑战赛等顶级赛事
  • “桥旅文”融合:挖掘三叠纪地质文化、茶马古道历史
  • “桥旅农”融合: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和体验项目

3. 利益共享机制

  • 建立“企业+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确保当地居民受益
  • 旅游收入反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 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培养桥旅服务专业人才

四、经济与社会效益预期

花江峡谷大桥作为贵州桥旅融合3.0版本,预计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 直接经济效益:蹦极等核心体验项目年营收将突破千万元
  • 产业带动效应:形成“一桥带百业”的产业集群
  • 就业创造: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人才回流
  • 品牌提升:助力贵州从“拥有世界级资源”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转变

五、落地建议与实施路径

若要成功实现“桥上做吸引力,桥下做生产力”,建议采取以下实施路径:

  1. 分阶段推进:先完善桥上核心体验项目,聚集人气后再逐步拓展桥下产业
  2. 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突出“世界第一高桥”的独特性
  3. 数字化赋能:打造智慧桥旅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体验
  4. 社区参与机制:建立村民参与、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

花江峡谷大桥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是交通与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系统性思维实现了从“过路”到“停留”、从“观光”到“体验”、从“景点”到“目的地”的质变,为世界级桥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下一步,可重点培育“桥旅+”新业态,探索“桥梁IP+数字经济”新模式,进一步释放这座“世界第一高桥”的多元价值。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