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乌蒙深处的文明明珠与乡村振兴样本
在黔西北乌蒙山脉的褶皱间,金沙县禹谟镇秀山村如一颗翡翠镶嵌其间。这座面积11.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2%的村落,于2025年5月23日斩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殊荣,成为贵州省121个获此殊荣的村镇之一。从“青峰叠翠绕古寺”的生态秘境,到“产业兴、乡风淳”的文明典范,秀山村以“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为底色,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振兴传奇。
【山水为基:构建生态与文明共生的自然基底 】
秀山村因“山峰秀丽而乖俏”得名,五龙山系余脉勾勒出“五龙遨游”的地质奇观,柳沙河穿村而过滋养出肥沃盆地。境内天然响水洞雨季共鸣如鼓,观音寺遗址留存明清石雕艺术,马方桥传说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这里年平均气温14.9℃,无霜期近300天,野生猕猴桃、娃娃鱼等物种构成完整生物链,既是“天然氧吧”,更是农耕文明的生态根基。
2025年,投资800万元的柳沙河生态治理工程即将竣工,“一河两岸三公园”景观带呼之欲出,进一步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根基。
【产业为擎:创新驱动下的绿色经济矩阵】
作为茅台酒有机高粱核心种植区,秀山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订单农业体系,1500余亩高粱通过“高粱+油菜”轮作实现“冬闲田”变“增收田”,亩产综合收益达3800元。2200亩茶园引种白茶、黄金芽等品种,2023年春茶采摘量3万斤,单日最高务工薪酬达320元;167.7亩吊瓜基地采用“一次种植、五年收益”机制,2023年收益12万元,2025年产能预计翻倍。
集体经济层面,全村土地入股合作社整合煤矿、养殖场等资产,2024年实现分红28万元;正大集团养殖场年租金150万元,提供120个稳定岗位。“绿色经济+特色农业”模式既激活产业动能,又守护生态本底,为文明村镇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文化为魂:农耕文明的现代性转化】
秀山村将文化基因融入乡村治理,谷雨采茶祭典融合古老技艺与生态理念,吊瓜雕刻艺术创新为文旅商品(单价200-500元)。观音寺遗址保护性开发纳入规划,茶文化展示中心与非遗工坊即将落地;赖石王等自然景观成为徒步探险热点,2024年“秀山茶香节”吸引游客1.2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80万元。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村规民约、道德评议等机制涵养文明风尚,诗词文化发源地的底蕴与马方桥传说等非遗资源,共同构建“文化润心”的治理格局。2021年“全省文明村”、2025年“全国文明村”的进阶,正是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彰显。
【治理为纲: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图景】
基础设施升级与公共服务完善,成为文明村镇的民生注脚。村内道路、水电全面提质,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一应俱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引入电商直播与智慧农业监测系统,村民“家门口卖货”成为常态。“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的图景中,村民获得感与幸福感持续提升。
面向未来,秀山村规划建设茶叶深加工产业园,开发茶多酚含片等高端产品(预计附加值提升300%);五龙山攀岩基地与森林康养中心纳入日程,拟构建“春采茶、夏避暑、秋赏叶、冬品茗”的全季旅游生态。作为“全国文明村”,其“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产业融合”的路径,正为贵州乃至全国提供乡村振兴的“秀山样本”。
【文明之光:从乌蒙村落至全国典范】
秀山村的入选,既是对其“绿色经济+文化治理”模式的认可,亦折射出贵州省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的阶段性成果。本届全国文明村镇评选中,贵州121个村镇上榜,毕节化屋村、七星关青场镇等与秀山村共同构筑“生态美、百姓富”的贵州实践。这些样本证明,在喀斯特山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并非对立,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亦可共生。
站在2025年新起点,这座乌蒙深处的绿色明珠,正以文明村镇为新坐标,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这里既有“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意,更具“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张力,其探索之路,终将为更多乡村照亮全面振兴的文明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