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1820—1886) 字稚璜,织金县人。先世自江西临川迁平远州牛场。祖必荣,四川昭化知县。父世棻,镇远训导。宝桢举道光二十三年乡试,中第22名举人。咸丰三年(1852)中进士,授庶吉士。因母丧回乡,时值地方战事蔓及平远,宝桢参与练兵作战,战平授湖南岳州府知府,继又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清廷以其作战有功,累予嘉奖。在山东10年间,以果断作风整饬吏事,革除苛政,为百姓称道。光绪元年(1875)三月,清廷以宝桢力膺艰巨,督率有力,予以优叙。同治八年(1869),太监安德海,以柔媚而得慈禧太后宠信,授六品蓝翎,狐假虎威,朝官敢怒而不敢言。宝桢不畏权势,力奏朝廷,将安德海斩首,从此名闻天下。光绪元年(1875),在山东创设泺口制造机器局,自造枪炮,是为山东“洋务”之始。光绪二年,宝桢升任四川总督后,继续提倡“洋务”,创办四川机器局,四川近代工业自此发端。中法战争爆发,宝桢以自制军械装备五营军旅,交鲍超统带,奔赴云南边疆要害地方驻扎,为岑毓英抗法后继之师,四川所制枪炮弹药得以大用。任四川总督初期,宝桢推行盐政改革,成效卓著,增加了四川财政收入;为解决贵州用盐问题,宝桢在川黔边境设立四岸,川黔盐运畅通,贵州人民深受其利。光绪十二年,宝桢卒于成都,终年67年。噩耗传出,山东父老莫不悲恸,请求将其灵柩迁葬山东历城(今济南市)华山,清廷下诏追赠为太子太保,谥文诚公,自此,人皆以“丁宫保”、“丁文诚公”称之。有《丁文诚公遗集》、《丁文诚公奏稿》传世。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省平远人。清咸丰进士,以镇压白莲教、苗民和捻军等起义起家。同治皇帝曾一连下了七道圣旨,嘉奖他的武勇忠诚,赏紫禁城骑马。历任湖南岳州、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四川总督,为同治、光绪年间颇负盛名的封疆大吏,是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者。1869年任山东巡抚时,乘慈禧的宠信太监安德海到山东办事之机,以“宦竖私出”的罪名将他就地正法,名噪一时。
山东机器局是丁宝桢在任山东巡抚期间于1875年开始筹建的。山东机器局是解放后山东化工厂的前身。山东机器局发展比较迅速,到1897年,该厂已经能生产毛瑟枪、洋式大枪、抬枪等许多种枪支弹药,成为当时大清国重要的兵工企业。
丁宝桢还是“宫保鸡丁”的创始人。当年他回家省亲,亲朋要设盛宴为其洗尘接风,丁说:“各位勿要破费,只上炒鸡丁即可。”亲朋见丁宝桢喜食家乡菜,便照办了。从此,平远炒鸡丁便被人们称作“宫保鸡丁”。以后因有人不解“宫保”二字的含义及有关此菜的掌故,所以常将“保”字写作“爆”字,将其误称为“宫爆鸡丁”。不过目前,山东、四川、贵州三省都把这道菜说成是自己的家乡菜。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道光二十五年迁往平远州进修,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编修。丁宝桢是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曾诛杀骄纵不法的大太监安德海。去世后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丁宝桢,晚清名臣,(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牛场镇人。淮军名将,曾任江海关监督、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务。丁宝桢是晚清洋务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在台湾推动了电报、煤矿等民用企业开发。1886年死于四川总督任上,葬于济南。
他为官做事重大义,知变通,重实效,约束部属甚为严厉,为政清廉。常捐赠薪俸给困苦者,然自身却因生活所需而负债累累,至死不能还清。丧归时,赖僚属集资方成行。以勇于任事、吏治严整闻名于世。著有《丁文诚公奏稿》。
他治军严厉,常在半夜期间查巡岗哨,如有哨兵打盹、瞌睡,他便用小木棍、竹竿敲打哨兵的脑袋。
贵州初起
道光二十五年迁往平远州进修,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和孙均士在宝庆议事准备南下出差事,因出差遇险,就带十几人来到铜仁,後来来到平远州。母丧居乡期间,变卖家产,召募乡兵镇压汉族和苗民起义。1860年(咸丰十年) ,任湖南岳州知府,次年调任长沙知府。
内地政坛
在上海期间他担任江海关监督,曾抓获江海关一名-犯唐阿七,通过对唐阿七(唐国华,唐廷枢的本家兄弟)用刑,榨取唐阿七数万两白银,这是江南制造局初期最重要的一笔资金来源。
晚年经历
1863年,43岁的他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奉命镇压宋景诗黑旗军起义,因“擅议招抚”,被革职留任次年迁任布政使,1865年,因僧格林沁率军镇压捻军,在山东曹州(今菏泽)失败,遭追究。
1867年3月由阎敬铭举荐晋升为山东巡抚,与淮军李鸿章部合力围剿入鲁东路捻军。次年,西路捻军向定州进军,逼近京城,丁宝桢率兵驰援,保护了京城安全,朝廷更加器重,数次降旨褒奖。
1869年秋,慈禧太后宠幸的太监安德海出京南下采办途经山东,一路大肆张扬,招纳权贿,无人敢触之。至泰安时,丁宝桢以太监出都门违犯清朝祖制为由,将其抓拿,押至济南正法。此事轰动朝野,颇为人称道。同年,在济南建尚志书院,招收各府州县儒生来院讲习,兼收愿学天文、地理、算术者。
1871年,黄河于山东郓城侯家林决口,交通阻塞,多数州县被淹。负责治河的大臣建议第二年动工堵筑。丁宝桢力请即时于水涸时动工,并请命亲自督修。不到两个月竣工,费半而功倍。后黄河又在石庄户决口,河水夺流南下,山东、江苏、安徽数百里受灾,运河交通废弃,朝廷上下治水之议莫衷一是。
1874年,他毅然奏请督工堵筑,河水专注于大清河入海。时日本挑衅,谋以武力侵略中国,丁宝桢密陈海防计策,在烟台、威海、登州(今蓬莱)等处构筑炮台,加强海防建设。
1875年(光绪元年),奏请在济南北郊新城购买民地,创设山东近代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
1876年10月,调任四川总督,整顿吏治,改革都江堰水利设施,创办四川机器局,又改良盐法,岁增帑金百余万。任四川总督10年,励精图治,社会得以安定。在中法战争中他尽心竭力为前阵军队提供粮饷,中-队的镇南关大捷与他的支持密不可分。
1885年(光绪十一年)英国侵占缅甸,侵犯云南和西藏时,丁宝桢加紧筹划西南防务,1886年在成都病故。
1887年(光绪十三年),归葬于济南华山南坡。他一生为政清廉,丧归时,靠僚属集资方成行。著有《丁文诚公奏稿》。
人物记事
智杀安德海
丁宝桢在山东做了近10年巡抚,为官廉洁刚烈。尤是其智杀权监安德海一事,更是为朝野震惊,至今仍被老济南人广为传说。
尽管《清史稿》中对它的叙述只有区区140字,但在《清史演义》、《同治皇帝》等野史、小说中,该故事已被演绎出诸多版本。最精彩的当数“前门接旨,后门斩首”。
事情经过
安德海(1844—1869),祖籍直隶青县,10岁入宫,充内廷太监。由于他办事机敏,善于察言观色,因此深得慈禧太后欢心,成为慈禧太后身边备受宠信的大红人。之后,安德海恃宠而骄,虽然只是六品的蓝翎太监,却连小皇帝载淳、恭亲王奕訢等朝中大臣亦不放在眼里。安德海还经常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使得小皇帝常被慈禧太后训斥。他目无皇帝,越权胡为,已经到了令同治皇帝忍无可忍的地步。
同治八年(1869),久在宫闱的安德海想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遂借口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再三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获得慈禧太后许可。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置清朝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带领着一班随从,前呼后拥地出京了。
有鉴于明朝太监专权祸国的历史教训,清朝对内廷太监的管理一直异常严格,坚决防止太监干预朝政。开国之初,顺治帝就于顺治十年(1653)颁布上谕,对太监管理做出了规定:一、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二、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三、不许招引外人;四、不许交接外官;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六、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两年后,顺治帝又命工部将严禁太监干政的上谕铸成铁牌立于宫内交泰殿门前,以示警戒。
这道上谕后来成为清朝皇室的0家法,但凡有太监触犯,多会被处以极刑。同时《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还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安德海当时只是六品蓝翎太监,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在未知会任何官方衙门的情况下,便违反祖制、擅出宫禁,最终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安德海虽号称钦差,却并未携带任何公文,一路又过于威风张扬,因此在途经山东德州境内时,德州知州赵新闻讯对此颇感费解:既是钦差过境却为何未接到“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按例清朝派遣大臣出京,军机处外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按礼迎送)?仆役下船购买物品也未出示“传牌勘合”(清朝奉命出京兵员由兵部签发 件,途经各地,不需花钱买东西,可凭证取得地方官府供应的物资)。为谨慎起见,赵新立即将此事上报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非常愤慨,接报后立拟密折,痛陈安德海种种“震骇地方”的不法行径,并申诉了自己职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的充分理由:一、清朝二百余年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使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五、出差携带0,尤属不成体制。
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县被知县何毓福抓获,与其随从陈玉祥等三人随即被先行押往济南,由丁宝桢亲自审讯。八月六日,丁宝桢接到由军机处寄发的密谕,内称:“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八月七日,丁宝桢亲自查验确实后,遵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过五天。
这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惊人之举,一时震惊满清朝野,曾国藩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权阉安德海伏法,也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一时“丁青天”之誉传遍民间。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来历
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一般认为和丁宝桢有关,有三种传说:
一说:丁宝桢原籍贵州,清咸丰年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他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据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后来他由于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也被称为“宫保鸡丁”。
二说:丁宝桢来四川,大兴水利,百姓感其德,献其喜食的炒鸡丁,名曰“宫保鸡丁”。
三说:丁宝桢在四川时,常微服私访。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鸡丁,叫家厨仿制,家厨以“宫保鸡丁”名之。
“宫保”
其实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据《中国历代职官词典》上的解释,明清两代各级官员都有“虚衔”。最高级的虚衔有“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上面这几个都是封给朝中重臣的虚衔,没有实际的权力,有的还是死后追赠的,通称为“宫衔”。在咸丰以后,这几个虚衔不再用“某某师”而多用“某某保”,所以这些最高级的虚衔又有了一个别称——“宫保”。丁宝桢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太子太保”。如上文所说,“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于是他发明的菜由此得名“宫保鸡丁”,也算是对丁大人的纪念了。
时过境迁,很多人已不知“宫保”为何物,就想当然地把“宫保鸡丁”写成了“宫爆鸡丁”,虽一字之差,但却改变了纪念丁宝桢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