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安,男,1963年4月出生,现为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贵州大学“农药学”博士点负责人,“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 “绿色农药和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专业人才奖获得者,“植物保护”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林学部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宋宝安同志1983年7月获贵州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获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精细化工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12月获南京农业大学农药学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1年--200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培训和加州大学伯利分校做访问学者。先后任贵州大学精化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贵州大学校长助理。现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联系专家,中国植保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委会副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1996年)和贵州省首批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对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建国60周年中国农药工业突出贡献奖”、贵州骄傲—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人称号。国家核心刊物《农药学学报》副主编和SCI收录刊物《Molecules》编委,《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作为贵州大学农药学博士点、硕士点学科负责人,创建贵州大学农药学科,并发展成为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内重要科研基地。为博士生和硕士生主讲"农药研究进展"、"农药化学"等学位课程。已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17名,硕士62名。目前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30名。主要研究方向农药学、有害生物防控、精细化工、应用有机化学。
作为项目主持者,承担国家与省级项目30项(其中国家973项目课题3项,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国家高新技术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项,国家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其它省部攻关或重点项目十余项)。均作为第一获奖人,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教育部与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六项、三等奖五项。在Bioresouce Tech、Plos One、Antiviral Res、 Cell Div、J. Agri. and Food Chem、 Org. Biomol. Chem、 Eur. J. Med. Chem、 Eur. J. Org. Chem、Current Org Syn、Current Org Chem、Bioorg Med Chem等重要国际知名刊物和中国科学上发表SCI收录论文百余篇。获专利授权16项, 在Springer和化工出版社出版农药专著6部。2011年12月被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贵州省最高科技重大贡献奖 “黔灵科技贡献奖”。自主研究开发出甲基立枯磷、恶霉灵、噻嗪酮、毒死蜱、甲胺磷和吡虫啉新工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为我国众多农药企业采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自主开发出广枯灵系列新产品农药,成为我国防治土传病害重要药剂,为我国农药工业进步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创制出我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高效抗植物病毒新农药品种毒氟磷,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其激活植物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提出了针对植物抗病激活发现绿色抗病毒剂的新思路,建立基于植物抗病激活发现抗植物病毒剂的筛选方法,成功创制了多个具有抗病免疫激活功能的新型抗病毒剂,实现了药剂登记、发明专利转让与产业化和田间应用。采用创制品种与杀虫剂相结合的“治虫防病”的防控新方法,解决了水稻重大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重大难题。
【获奖成就】
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2007);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1998);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2003, 2004,2005) ;
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1998);
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2004);
二等奖三次(1992、1996、1997)、三等奖三次(1998、1999、2003);
化工部标准三等奖一次(1996);
中国农药学会优秀奖4次(1992、2003、2005、2008)。
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120篇,其中国际知名刊物Bioresouce Tech、Plos One、Antiviral Res、 Cell Div[3] 、J Agri Food Chem、Current Organic Synthesis、Biorg & Med Chem、Biorg & Med Chem Lett、Ultrasonic Sonochemistry、Aust. J. Chem、J. Fluor. Chem、 Analytical Science、Molecules、J. Heterocycle. Chem、J. Chem. Crystall、Acta Crystal E 和SCI收录期刊化学学报、Chin J Chem、Chin Chem. Lett、Prog Nat Sci(自然科学进展)。
有机化学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
2015年1月9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我省推荐的《防治农作物病毒病及媒介昆虫新农药研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由贵州大学宋宝安团队牵头联合国内农药骨干企业和农技部门共同完成。宋宝安教授应邀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大会。
在国家97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项目资助下,宋宝安团队创制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结构抗植物病毒仿生新农药—毒氟磷。研发出毒氟磷和吡蚜酮的清洁新工艺,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工业生产装置,实现产业化生产。提出了水稻病毒病全程免疫防控新策略,构建了“控虫防病”的新技术体系,解决了农作物病毒病及媒介昆虫防控的重大难题。相关技术与产品在全国累计应用4755万亩次,创经济效益48.45亿元;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3项、获国家新农药登记7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2个;发表SCI收录论文47篇。
宋宝安教授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他带领的国家重点学科研发团队长期从事新农药研发与有害生物防控领域的研究工作。作为第一获奖人,宋宝安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贵州省最高科技贡献奖“黔灵科技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26项。在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