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年华(1927—1995),原籍龙里县三元镇河边寨,布依族,台湾同胞。
韦年华之父韦良成,曾任民国龙里县第三区政府区长,在家中办私塾。韦年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944年毕业于龙里私立应钦中学。在父亲的支持下,韦年华将家塾改建成私立小学校,命名为三元小学,自己担任第一任校长并兼任教师,结束了其家乡没有学校的历史。1944年底,三元小学由政府接管为公立学校,韦年华又到条件更艰苦的西联村新建西联小学校,为首任校长。
1944年秋天,日军攻入贵州黔南,制造“黔南事变”。年方18岁的韦年华耳闻目睹家国破碎、民生凋敝的惨景,激起他保家卫国的热情,毅然弃教从戎,参加了黄埔军校下辖的青年军,踏上漫漫征途。
1945年抗战结束,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这期间韦年华与许多黔籍官兵不想参加打内战,一起申请回乡工作。由于国民党部队调动频繁,管理也更加严格,韦年华未能返乡,1949年随军败走台湾,从此与家中失去了联系。
韦年华到台湾后,在部队先后担任过队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务。1953年与台湾籍女士杜晴江结为夫妻,先后育有二子二女。1964年转业后一直在台中市的交通部门供职,1981年退休后还应聘到台湾德龙开发公司任经理。长期离乡背井,闲静下来的韦年华越发想念家乡和亲人,只好以练字习画消遣乡愁。
直到1986年,三元韦氏族人才从贵定县一位返乡探亲的台湾老兵口中得知韦年华尚健在的消息,几经辗转,终于与他取得了联系。1992年,年过花甲的韦年华偕同妻子杜晴江回到了他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故乡——三元河边寨。游子归来,众亲友及家乡父老欢喜之余感慨万千,亲人相见喜极而泣。韦年华来到早已去世的父母的坟墓前长跪不起。
韦年华回乡探亲,看到家乡发展变化很大,十分高兴。他与妻子出资2000美元为河边寨修建一条水泥路,以表达爱家乡、谢父老的心意。当他回访自己亲手创办的三元小学时,又一次心潮起伏、老泪纵横。他看到学校还缺少一个学生课外读书的场所,于是出资1万美元,由他的侄儿韦天齐、韦天水组织修建三元小学图书馆。他与师生座谈说:“我们不能缺知识、缺文化,更不能缺道德。否则,我们虽然有吃有穿,还是家不富、国不强。”1994年图书馆落成,命名为“华江图书馆”(韦年华、杜晴江各取一字)。
1995年,正当韦年华准备再次从台湾回到家乡时,却因患癌症医治无效而去世。当年,他的妻子杜晴江和小儿子韦天翔回到三元小学举行图书馆捐赠仪式,同时捐赠了韦年华生前的书法作品和杜晴江的国画作品若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