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县位于贵州省南部,县域面积2815.6平方公里,2014年3月乡镇区划调整后,全县辖9镇1乡1街道,总人口3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8%。平塘山奇水秀,民风民情浓郁醇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世居的主要少数民族有毛南族、布依族、苗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民风民俗文化。
一、毛南族文化
毛南族主要居住在卡蒲毛南族乡和者密镇。主要民族节日有火把节、迎春节等,也过清明、四月八、七月半、重阳、小年(称冬年)和春节(称“大年”)。“火把节”则是毛南族人民在除夕夜用火把照明,敲锣打鼓、吹牛角大号、唢呐,成群结队上山“对骂”、“捉俘虏”。整个活动即兴表演,有一人跳唱表演,也有二人或多人跳唱,非常热闹。
民间代表性活动有《打猴鼓》《拦门歌》《舞火龙》、《地牯牛》等。《打猴鼓》舞主要用在丧葬礼仪中搞闹场的一种舞蹈,共分《猴王出世》《猴子敲桩》《猴子引路》三段,一人击铜鼓,一人击皮鼓,三人表演。表演时间根据表演者的情绪,可长可短。《拦门歌》则是迎亲时,由男方家组织迎接老外婆进屋时的一种礼仪表演,用歌伴唱,用棕扇拍打老外婆周身以示除尘,用烂斗笠戴于头上以示遮凉,动作即兴发挥,诙谐活泼。《舞火龙》是毛南族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每到年三十夜,毛南族人都用这个活动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逢凶化吉,祛病平安。《斗地牯牛》是毛南族男子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是毛南族祖先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是祖先模仿水牛打斗、增强体质、自娱自乐的一种体育活动。
毛南族婚姻过去大多是由父母包办。生了男孩后,父母在适当的时间,首先在自己的姑妈家物色是否有适当的女孩,素有“舅家讨外甥,哼都不敢哼”的传统,适合的外甥女就成为舅舅当然的儿媳妇。如果近亲中没有合适人选,就再找他人。父母选好后,再请阴阳先生看其生辰八字是否与自家男孩八字相投,只要八字相投便决定请媒说亲,只要对方父母同意就决定了这对男女的姻缘。媒人说合后就举行订亲活动,然后进行讨“八字”活动。讨“八字”是毛南族婚俗比较隆重的一个礼节,一般要举行宴席三天。男方讨回女方八字后即请阴阳先生按双方八字推算,择定良时接亲,由媒人和男家家族一老人报知女家父母,这个活动叫“送报书”。送报书后,男女双方各自进行准备。在接亲那天举行最为隆重的婚礼仪式。毛南族婚俗中最特别的是新娘出门必须是夜间吉时出门和接老外婆、接老外公活动仪式,反映了在各种活动中,毛南族特别器重外家。
丧葬习俗有独特处。老人去世,丧家必首先讣告外家,女婿再通报其他亲友。待外家到场后,才能入殓。请巫师为亡人开丧超渡后才能出殡安葬。亡男必敲死一头水牛,亡女必杀一头猪,在开丧和出殡头一晚举行“打猴鼓”。
二、布依族文化
民间歌舞:平塘县布依村寨流传和保存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代表性的舞蹈有《三人粑棒舞》《四人粑棒舞》《竹竿舞》《刷把舞》《花棍舞》《打粑棒》《舂碓舞》《织布舞》《纺织舞》《响篙舞》《粑槽舞》《花包舞》《簸箕舞》《骑大象》《甘豆花》《狮子舞》、《龙舞》《砍牛舞》《花帕舞》《哭嫁舞》《竹鼓舞》《酒礼舞》《跳猴舞》等。县文化馆多年收集整理,组织民间歌舞队参加省、州调演,多次获奖。
民族节日:塘边镇清水布依族六月六歌节最为隆重,歌节期间,当地布依族男女青年都要到清水桥头、山坡草地对唱山歌找对象,以歌会友、以歌交友、歌中有情、情中有歌,同时通过对歌比赛,当地布依族群众赛出了知识,赛出了技能,赛出了友谊,使传统的布依族民歌艺术代代相传,弘扬光大。清水一带布依族群众过“六月六”歌节要持续两三天,人数多时可达两三万人。
民间工艺:主要有——编织、刺绣、蜡染、牙舟陶器、石刻、木刻、面塑、剪纸。大塘、克度、摆茹、四寨的布依族妇女在简单的织布机上,善于以反面织正面看的技巧,编织成各种花样的“斑布”(土布),和床单、被面等用品。布依族妇女最喜欢用绣花来装饰自己的服装、荷包、头帕、被面、门帘、帐帘和背带、鞋垫,除绣花外,还喜欢绣各种人物、鸟兽和其他图案及汉字。
民间乐器:布依族民间乐器主要有姊妹箫、闷笛、笔管、竹笛、短箫、唢呐、大号、马嘘嘘、木叶、二胡、大胡、凤凰琴、琴琴、月琴及打击乐铜鼓、皮鼓、锣、钹等。姊妹箫是用铜管或竹管、竹箕片制定,是布依族男女青年比较喜欢吹的一种传情送意的双管簧片乐器。最有代表性的是克度镇播瓦寨民间艺人杨忠培的姊妹箫吹奏艺术,他演奏民间乐器四十多年,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远近闻名,特别是他表演的“双唢呐昌烟”、“鼻孔双箫”、“双簧演奏”、“手脚倒写字”、“走钢丝吹奏”、“倒立弹琴”等绝技绝活令人惊叹不已。塘边镇打鸟村的李让斌,在长期从事民乐演奏中,研制了一种新型乐器“百鸟朝凤”,即一人表演,用嘴、手、肘、脚同时演奏二胡、凤凰琴、唢呐和小鼓、碰铃、钹、木叶等乐器,象个小乐队在演奏,很受群众欢迎。清水、克度、塘边、平湖等地,流传一种由八、九个人组织的“八大行”民乐演唱组,主要演奏的乐器有笛、唢呐、二胡、月琴、大胡、姊妹箫等,边演奏边演唱,生动活泼,深受欢迎,由于是八件乐器,故称“八大行”。
体育活动:主要有耍水龙、赛龙舟。耍水龙、泼吉祥水是平舟河地区布依族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民间习俗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水龙是用山上翠绿、柔软且毛茸茸的龙须草扎制而成,配上一匹30多米黄色或红色或青色的绸缎,花花绿绿,煞是好看。加上舞龙者身着短衫,脚穿草鞋,腰拴棕片,使水龙显得更加土里土气,更富有远古布依族先民的生活气息。玩水龙的工具除了扎水龙用绳索拉牵,竹水棒杠起外,还做了一些淋水的工具如长短竹制水枪、洒水瓢等,水多从河里挑回装入水缸,用瓢、桶、盆泼,用水枪喷。赛龙舟是端午节举办的体育活动。活动中有耍水龙、跳花灯、抢鸭子等。
三、苗族文化
民间歌舞:平塘县苗族民间歌舞主要分布在新塘乡、大塘乡、塘边镇毛草坪、鼠场乡孔王庙、孔熊、卡罗乡及牙舟镇,谷硐乡一带。主要代表性舞蹈有《红鼓舞》(又称夜乐舞),《跳芦笙》《咕噜跳月》《跳月》《打草舞》《粑槽舞》《粑棒舞》《铜鼓舞》《斗鸡舞》《打粑舞》《皮鼓舞》,代表性歌曲为《月亮古歌》等。常见的苗族舞蹈喜用芦笙、铜鼓、皮鼓伴奏和表演。芦笙吹奏者一般参加跳舞、铜鼓和皮鼓大多用于壮场面和伴奏用。
芦笙舞:芦笙舞场面较大,流传较广,多在喜庆场合和丧事活动中表演。在喜庆娱乐中举行的叫“跳月”。在丧事中举行的叫“跳丧月”。苗族聚居的村寨都辟有跳月场,一寨一个或几寨一个。跳丧月多在丧家屋内屋外举行。娱乐活动在跳月一般在农历正月、二月、六月、七月或十月农闲期举行。跳月的时间、次数各地自有规定。各地舞蹈的形式虽然不尽相同,但一般多是男人击鼓、吹芦笙,女人跳舞。演奏的乐器有芦笙、铜鼓、和皮鼓,跳丧月增加大号、小号和唢呐。作为娱乐活动的跳月多在月光下进行,祭祖的和丧期的跳月多在白天举行。跳月的装束很讲究。新塘乡男的打击乐器,头包蜡点头巾,身着青布长衫,腰束红线插条布条带,手拿带鼓槌;女的表演舞蹈,头插1双雉尾(野鸡毛),身着新衣裙,背背新背牌,足蹬有钉皮底布帮鞋,手拿长幅折叠白土布。吹芦笙的双手抱芦笙,伴随着鼓点有节奏地边吹奏边摆动芦笙边旋转边行进;女的也随着芦笙、鼓点的旋律翩翩起舞。为祭祖而进行的跳月,一般从上午开始表演,跳月场中央摆1张方桌,桌面放上大米和糯米饭,桌下放1只公鸡和1坛酒,表示祭供祖先。中午用糯米饭和酒招待跳月的人,下午继续表演,直到尽兴方散。民国后期及解放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跳月一度停止,从80年代起又恢复表演,一些跳月场也已恢复。
节日:平塘县少数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其节日有歌节、跳月、了年、撵虫节、迎春节、赛马节、清明节、四月八、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火把节、绣花节等,同时也有汉族节日,在这些节日里,各民族往往渗入本民族自己的内容,使其节日更加丰富多彩。
服饰:苗族服饰极具装饰感的美学风格,苗族服饰做工精细繁洁,令人赞叹,分布在平塘县的苗族分为黑花苗和红花苗二种系列。最具代表性的有新塘、公峨的喜雀苗,大塘上莫、掌布的摆榜苗,鼠场、油岜、甲桐、金桥的红花苗,卡罗、牙舟、谷硐的榜木苗等。新塘地区的喜雀苗,女子掺假发盘于头顶,呈圆盘形,围银泡花头帕,插银吊花和红缨流苏、野鸡花羽毛。上穿大襟对开大袖短衣,衣领背后叠缀3—4层背褡,衣襟、袖口饰有挑花或蓝白布片。下着滚白布边的青布百褶裙,系挑花腰带,垂吊红、绿绣球。戴3—7个银项圈、银耳环,背挂串串海贝,海贝串下端加挂银饰品和铜钱板。脚缠蜡染白布或羊毡绑腿,束红花带,耳吊银耳环,手戴银或玉石手镯,脚穿草鞋或布鞋,服饰分生活装和盛装。男子头包蜡染圆点纹头帕,上穿右衽长衫,系条纹腰带,下穿裤,脚穿布鞋或草鞋。
民间器乐:苗族乐器大致分成两大类,即打击乐器和管乐器。打击乐器主要是铜鼓和皮鼓两种,都是用于舞蹈伴奏和闹场时合奏。苗族管乐器主要是指芦笙,此外,还有芒筒、竹箫、竹笛、姊妹箫、唢呐、大号等。芦笙主要用作舞蹈伴奏,其余作为乐器欣赏或男子借其乐声以召唤姑娘。芦笙有一定的乐曲,每个乐曲都有主题,反映各种不同的生活内容,节奏轻快,结构简短,音色极美。唢呐在苗族地区普遍流行,一般配有大号、有成套的乐曲、演奏时旋律性强,吹奏技巧高红白喜事都喜欢吹奏唢呐。
四、我县民族文化保护、开发情况和取得的成就
我县通过对少数民族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宗教祭祀、民间歌舞、戏剧、曲艺、雕刻、绘画、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完成了“杨戏”、“鼠场苗族服饰”、“毛南族拦门歌”、“毛南族打猴鼓”、“布依器乐演奏绝技”、“布依八音”、“咕噜跳月”、“牙舟陶烧制技艺”等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归类、建档等任务。
“打猴鼓舞”、“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布依八音”、“布依族乐器演奏绝技”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编辑出版了《神奇掌布》《诗乡白龙》《歌声吸引人的地方》《平塘山歌集》《平塘作家》《在希望的原野上—幸福进万家山歌集》《平塘文物》等一批反映平塘文化的书籍和《玉水不夜天》《梦回平塘》等一批歌唱平塘的歌曲。将民族文化的内容融入书中,展现独特的民风民俗。
近年来,形成了布依族端午耍水龙、贵州春茶第一壶、通州3.8百花仙子节、农历“六月六”布依歌节等多个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目前,平塘县共有稳定的文艺表演团队80余支,文化志愿者队伍累计达到1200余人。通过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平塘不断创造文化“热点”“亮点”和“卖点”,聚集旅游人气。
一个个聚集人气、鼓舞志气、展示风貌、促进和谐的文化品牌,让民俗文化发展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