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李白流寓题咏千古流传】
千百年来,诗仙李白流放夜郎到石阡的故事广泛流传。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石阡府“流寓(流放和寄寓):唐李白流夜郎时过此,盖石阡即唐夷州,夜郎在其境内”。“题咏:夜郎万里道。唐李白寄江夏韦太守诗: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其山川篇有载:“温泉在府南一里许,泉源涌沸,四时清暖。”
据清乾隆《石阡府志》载,唐李白流放夜郎,在石阡温泉草亭书匾额,郡人于石阡温泉上建太白楼以祀。
李白“长流夜郎”,这是其62年人生中一段最为不幸的经历。李白的不幸,却是夜郎的大幸。李白留下了涉及流放夜郎的诗歌多达40余首,散发出浓浓的夜郎情结。唐代有三个夜郎县,李白一一历练。
据学者徐大伦考证,李白流夜郎发生在公元757至760年间。李白自浔阳出发前往夜郎,行经江夏、汉口,过洞庭、溯沅水而上,先经新晃、玉屏之夜郎,由湘入黔至石阡。在石阡温泉作短暂停留,渡龙川河西去,至石阡之夜郎。即今石阡西部本庄、河坝场,秦、汉、晋、唐资深古夜郎。在夜郎古渡,即乌江葛闪渡,李白惜别千里送行的内弟宗璟,写下了《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惭君湍波苦,千里远从之。白帝晓猿断,黄牛过客迟。遥瞻明月峡,西去亦相思。”之后,李白还到过桐梓之夜郎。
有人说,当时只有安徽“霸王别姬”的乌江,就断言李白这首诗是在安徽写的,或是在浔阳江时写的。诗中白帝城、黄牛峡及明月峡等长江上游地名的表述,不支持这种说法。
乌江,旧称“延水、涪水、内江水、牂牁江”。从乌江口涪陵至贵州中部的江界河这一主体段落,在地图上看,仿佛一张竖立的大弓,指向东方太平洋,中点东凸的箭头引发处,就是今沿河县城郊。公元599年,隋开皇析黔阳县在这里置务川县,这条江从此叫“务江”。公元621年,唐高祖以务川县当牂牁要道,置务川郡,旋改为务州;公元630年,唐太宗改务州为思州,辖务川等县。在隋、唐、五代、北宋期,沿河县一直是务川县及务州、思州的治地。北宋以后,务川县才迁新址,改变附郭县地位。这条江,长期叫做“务江”。“务”、“乌”同音通假,故李白写作“乌江”!从目前所发现的资料看,此为贵州“乌江”得名之肇始。
有人以为李白只到了长江三峡上游的巫山,就半道而返。还以李白诗《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作为李白未至夜郎的铁证。其实,巫傩之乡贵州叫“巫山”、“巫峰”的地方很多,省城贵阳就有“巫峰”山。上古《山海经》中记载的“巫山”,也不止一个。历朝历代史志记载,李白到过夜郎,这难以否认。
李白先后到了新晃夜郎、石阡夜郎、桐梓夜郎,可谓“礼数周到”。这是他的无奈,他的悲哀,却是夜郎的荣耀。
公元760年,“赦天下,改元”,李白的“长流夜郎”半途而废,“无期”变为“有期”,这就是“半道承恩放还”。于是有了脍炙人口的七绝:“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因诗仙李白的到来,石阡本庄、河坝场等地,有了“江内迎仙里、江外迎仙里”的称谓;因诗仙李白的到来,石阡温泉所在地,先后建起了太白祠、太白楼、谪仙诗坛。在石阡,李白历来受到人民崇拜和祭祀。
【泉都,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
人们把石阡称为“泉都”“温泉之乡”,一点也不夸张。石阡除城南温泉之外,还有吴家湾温泉、劝农亭温泉、溪沟温泉、施场温泉、关鱼粮温泉、两岔河温泉、木瓜溪温泉、回隆寺温泉、长塘河温泉、苏阳寨温泉和凯峡河地下热水河温泉等等。石阡是一个地热资源丰富,露天温泉密布的地方。
“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今县境西部,是为石阡有行政建置之始”。秦在今贵州境内设置六个县,每个县域面积相当于当今1.5个市、州,大约3万平方公里。明代永乐11年(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石阡同时建府,为明初贵州八府之一,面积是今天石阡县的三倍。府城就在石阡温泉之邻。
先有石阡温泉,后有石阡府城。石阡温泉东靠一石崖,其高处古木参天,其下为一天然石洞,是入池的门口。石阡温泉自古无建筑覆盖,人们以井为池,嬉濯于云蒸日照之中,称为“温泉浴日”。
明代嘉靖年间,知府王蕴葵书锲“洗心”、“涤虑”四字,嵌在温泉入池石洞石壁之上。明代嘉靖40年(1561年),知府肖立业主持建造石阡府石城。小石城总长2000多米,高6米,宽5米;建有4座城门,城门上有城楼,城楼飞檐翘角,门首嵌字。城中建有重要的军政机构和主要的庙宇,如文庙、武庙、城隍庙等。小石城耗时39年兴建,宛若一条巨龙,盘踞在虎脑山(又称五老山、五峰山)下,龙川河(又名龙底江)畔。龙盘虎踞小石城历经400余年风雨磨砺,20世纪70年代才走进历史。民国时期,石阡书画家夏国光有石阡八景素描,留下了它的背影。
温泉小石城为东城、西市。西门口临龙川水的老街,为明、清市井。老街长约1公里,宽约8米,街面均以青石板铺就。街道以河为名,龙川河望北而去,街道自南向北、从高而低分为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上河街南端即为城南温泉。
明代万历年间,长长的石板街北端建起了启灵桥,石板街南端的城南温泉开始有了顶盖。明代万历34年(1606年),云南人江大鲲时任知府,将温泉凿为大、小二泉。于是有了火龙自云南而来,行抵石阡松明山下,热恋上了冷龙的女儿,在此安家的传说。之后,历代官府及百姓,几经改修扩建,便有了长廊。唐代李白贬谪经此曾书匾额的温泉草亭,变幻成了聚景亭,与武侯祠、太白祠、斗姆阁、茶楼、石塔等交相辉映。
清代乾隆28年(1763年),知府罗文思书锲“温泉漱玉”石碑竖于大池院内。河岸边及溶洞洞口上,均留下摩崖和石碑。温泉一时成了骚人墨客吟诗作画、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不尽温柔汤山水,千古风流石阡城”。明清两朝,石阡走出了23个进士、145个举人。从石阡走出的清代江宁布政使司、护理两江总督成世瑄有诗道:“浴罢凭栏立,临风意欲仙。”
公元1886年,晚晴名臣赵尔巽被朝廷外放补阙石阡知府,“修石槽引温泉水入街,暖流一泓,直通全街,每十户建一水池,供日用和消防,后郡人于启灵桥西岸建赵公亭,于老街北端筑思赵门作纪念。”
石阡温泉历史久远、故事很多……时至1936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长征来此驻扎活动10余天。石阡温泉为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关向应等近两万红军将士沐浴征尘。随行有一位名勃沙特的瑞士籍英国传教士,曾在石阡传教三年、常在温泉洗浴,他随红军长征经石阡回国后,著有《神灵之手》一书。其中这样写道:“提到下一站石阡是非常令人兴奋的,那里有温泉。石阡城外的断岩处有3个温泉,最上面的那个虽然小一点,但温度较高,主要供官员使用,中间的供一般人洗澡用,最下的那一个则是妇女专用,妇女除了洗澡之外,还在里面洗衣服。……(红军)战士们听我介绍后非常高兴。……温泉使那些洗澡的红军官兵很惬意,看上去精神饱满,脸色红润。”《神灵之手》一书在西方曾数次出版,石阡温泉得以名扬海外。
公元2009年,石阡温泉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石阡温泉群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品牌,蓄势待发,前途无量。
原文来自《石阡县人民政府网》作者刘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