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彩贵州信息港   贵州文化   石阡木偶戏

贵州有你更精彩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石阡木偶戏

时间:2024/11/10 来源:多彩贵州信息港 作者:贵州梦

石阡木偶戏是流传于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的一种珍贵的民间傀儡戏曲剧种。

【历史渊源】

石阡木偶戏的远祖可追溯到汉魏以远的“刻木人像”的“傀儡”,为宋元时期杖头傀儡的遗存。据口传资料,大约在200年以前,从湖南辰溪传入石阡,至今已有七代传人。在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当地的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曲。

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石阡木偶戏发展到鼎盛时期,拥有太平班、兴隆班、天福班、杨本家班、泰洪班等众多戏班,剧目达150余个,并形成了“高腔”与“弹戏”两种唱腔体系。

石阡木偶戏

【艺术特色】

舞台布置:石阡木偶戏的演出不受场地的制约,只要有丈许见方的平地,就可以搭台出演。其舞台为特制的围布舞台,呈方形,四周立四根竹竿为支架,高约4米,以蓝色围布围绕四周下半段及后台上部。前台上半段即形成舞台台口,高约2米,再以蓝布一幅挂在台中上部,称为“档子”,形成前台和后台。左右两边分别挂有布门帘,左称“上马门”,右称“下马门”,表演时,木偶从“上马门”上场,从“下马门”下场。露天演出时,则在舞台顶部盖一张蓬布,用以遮阴避雨。


【基本要素】

唱腔:包括高腔和平弹两种类别。高腔的音调高亢激昂,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平弹则相对柔和舒缓,更适合表现细腻的情感。

锣鼓牌子:主要有“大出场”、“小出场”等十余个牌子,这些锣鼓牌子在演出中起到烘托气氛、引导节奏的重要作用。

“头子”: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个行当的木偶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表演风格,演员通过操纵木偶的动作和表情,生动地展现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

服饰:包括盔头、方巾、蟒袍、拷子、折子、披挂等部件,这些服饰不仅精美华丽,而且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不同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道具:包括各种兵器、“肚腹”、“踩脚”、“手柄”、冉须等部件,这些道具的制作精细,为木偶的表演增添了真实感和趣味性。

表演:演员需要通过精湛的表演手法和身段,赋予木偶生命和灵魂,让观众仿佛看到的是真人在舞台上表演。木偶的动作灵活多变,能够完成点头、回首、弯腰、转身等各种动作,极具观赏性。


【演出形式与剧目】

演出形式丰富多样,根据不同的演出场合和目的,可分为“庙会戏”、“愿戏”、“众戏”等。“愿戏”又可再分为“还愿戏”、“驱瘟戏”、“驱蝗戏”等。不同的演出场合对剧目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定性。

代表剧目有《马跳檀溪》《三顾茅庐》《梨花斩子》《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这些剧目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深受观众喜爱。


【文化价值】

石阡木偶戏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多样性的社会功能。它是古代杖头傀儡在黔东地区的遗存,对于研究古代傀儡戏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是研究黔东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例证之一,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是研究黔东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对于语言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独特的表演方式、身段、场合、习俗等方面,对我国木偶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蕴含的丰富的宗教信仰理念是研究民间宗教构成心理的又一重要路径。


【传承现状】

2006年5月20日,石阡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石阡木偶戏也面临着传承困境,如缺乏年轻一代的关注、老艺人相继辞世、伴奏乐器和戏装损坏等问题。

石阡木偶戏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位国家级传承人付正华、饶世光纳入抢救性传承人名录,为更好的传承石阡木偶戏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省非遗保护中心将以拍摄专题影视的方式,用文字、影像、图片全方位记录国家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故事,展示石阡木偶戏的文化艺术,让更多人走进石阡木偶戏,了解石阡木偶戏,把石阡木偶戏这一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木偶戏进校园活动、培养年轻的传承人、整理和保护相关的剧目和资料等。同时,一些民间团体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到石阡木偶戏的传承和保护中来,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的延续贡献力量。


贵州铜仁石阡木偶戏是贵州民间艺术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我们应该加强对它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关内容】:

多彩贵州 醉美世界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贵州导航
贵州便民助手
休闲
码上有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