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系列产品石阡春官:传承千年的迎春使者》
石阡春官是贵州省石阡县一项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下是关于石阡春官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石阡说春这一习俗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唐代。当时朝廷为让百姓不错过农耕时节,每年派遣官员给百姓说春,指导农民及时行耕,这些官员便被称为“春官”。据花桥镇坡背村大藤组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封武介绍,坡背村一带的封氏,在唐代就被授予“春官”一职,距今已有千年。
其历史记载最早可见于宋朝,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石阡春官成为了当地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对丰收的渴望。
【活动形式】
时间与路线:一般在每年春节或立春时开始,春分时结束。每年农历立春的头10天,春官们会集中在石阡县花桥镇坡背村村口举行出行仪式,仪式结束后便按照安排分别奔向目的地,足迹遍及以石阡为中心的乡村。
说唱艺术:说春以唱为主,有简单的曲调,类似于当代的说唱艺术。春词各地不一,说唱时辅以说白,目的是让表演更加生动。春官每到一户人家,都要散发一张农历、一张财神春帖。
流程内容:春官走进每家,第一件事就是开财门,然后说春,最后是驱邪逐秽,整个流程需要20多分钟。说春的内容丰富,有固定春词,主要是说“二十四个农事节气”“渔樵耕读”等,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人文等方方面面。
【服饰道具】
服饰:春官们身着传统服饰,着乌纱帽,穿长衫,这是一种具有历史传承和文化象征意义的着装,代表着春官这一角色的特殊身份和使命。
道具:春官们的重要道具是“春牛”,通常用木块雕凿而成,寓意着中国老百姓对千年来耕作伙伴的敬重。还有春帖,在木板上刻制,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以及每个节气对应的农事安排。
【文化价值】
农耕文化的传承:石阡春官对于农耕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去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春官们走村串寨,通过说唱春词的方式,告知人们春天即将来临,新的一年的农事即将开始,让人们早知岁月,及时耕作,提醒人们按照节气进行农业生产。
民俗文化的载体:它是石阡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和审美情趣。春官们的说唱艺术、服饰道具以及活动形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是研究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依据。
文化交流的桥梁:石阡春官不仅在当地具有重要影响力,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和学者的关注。通过春官的活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传承与发展】
校园传承:近年来,石阡加大了对“说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力度,将“说春”引进校园,编写“说春”地方教材,让学生参与学习演唱,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赛事推动:当地组织相关赛事,以促进春词的多样性,丰富春词的内涵,为石阡春官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宣传推广:通过组织力量拍摄《说春》电视专题片等方式,积极传播石阡春官这一非遗文化,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贵州铜仁石阡春官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重视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