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侗族萨玛节:传承千年的侗族文化盛宴》
在贵州榕江这片充满神秘色彩与浓郁民族风情的土地上,有一个古老而庄重的节日——侗族萨玛节。它宛如一部鲜活的史书,承载着侗族人民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节日起源与传说】
萨玛节起源于侗族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侗族人民为纪念祖先而举行的盛大祭祀活动 。“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可汉译为“大祖母”,她是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地区侗族)共同祖先神灵的化身,也是侗族的社稷神。
相传,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抗击入侵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被数十倍于己的敌兵包围,最后壮烈牺牲。人们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还有传说认为萨玛是杏妮或冼夫人,杏妮因不堪恶霸压迫,奋起反抗,最终跳崖牺牲;冼夫人则是俚族部落首领之女,文治武功皆备,协助丈夫治理地方,深受爱戴,她们去世后被侗族人民神化,与“土地之神”“始祖神”相结合,成为了现在的萨玛。
【节日时间与地点】
萨玛节一般在秋收之后的农历十月至十二月、春播之前的农历正月或二月举行,而榕江的萨玛节通常于农历正月、二月在三宝侗寨举行。
【主要活动与仪式】
祭萨仪式:这是萨玛节的核心活动。在祭典前,管萨人会提前选择吉日,避开村民及行人,洒扫萨坛,焚香烧纸,敬献萨玛茶,虔诚祷告。主祭人会进行鸡骨卜等古老的占卜仪式,以断吉凶。随后,寨老及侗族族民会自发到萨坛聚集,由主祭、副主祭人主持祭萨仪式,将萨玛请出来与民同乐。
共饮萨玛茶:请萨仪式完成后,管萨人会将供奉给萨玛的萨玛茶分给众人,喝过萨玛茶的族人都能得到萨玛的护佑。
转寨巡游:侗族族民喝过萨玛茶之后,会在寨老、主祭、副主祭、管萨人的带领下,绕村寨巡游一遍,期间铁炮鸣放、芦笙奏响,寓意整个村寨都将受到萨玛的护佑,灾祸不生,人畜兴旺。
萨堂祭拜:巡游结束后,众人会来到萨堂,主祭人翻入土围墙内,挥刀斩除杂草,清除垃圾,焚香化纸祷告,摆上祭品,念诵祭词,副主祭敲响铜锣,还有男子吟唱萨岁歌,村众呼喊相应口号。
萨坛哆耶:祭拜完毕后,巡游队伍回到萨坛,绕坛三周,然后大家手牵着手,围成圆圈,载歌载舞,颂唱萨玛,之后还有吹芦笙、弹琵琶、唱山歌等多种娱乐活动。
聚餐:傍晚,大家再次回到萨坛的空地上,手牵着手,围成圆圈,载歌载舞后,拿出准备好的晚餐,除了上首留一个空着的萨玛之位,其他人坐在一起,共进晚餐,共享节日的欢乐。
【文化内涵与意义】
萨玛节作为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遗留下来的印迹,体现了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也承载着侗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种祭祀活动,更是侗族人民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侗族的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如形成了侗族勇敢善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等。
【节日现状与保护】
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祭典活动曾经历过波折,但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与保护下,萨玛节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如今,榕江等地的萨玛节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传统氛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成为了展示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榕江侗族萨玛节,是侗族人民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一部用歌舞、祭祀、传统习俗书写而成的民族史诗。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侗族人民的信仰、智慧与团结精神,让人们在感受节日欢乐氛围的同时,也能深入领略到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你想探寻神秘而古老的侗族文化,那么萨玛节绝对是不容错过的一场文化盛宴,它将带你穿越时空,走进侗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份源自远古的质朴与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