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彩贵州信息港   贵州文化   平塘毛南族打猴鼓舞

贵州有你更精彩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平塘毛南族打猴鼓舞

时间:2024/11/27 来源:多彩贵州信息港 作者:贵州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南族打猴鼓舞》


毛南族《打猴鼓舞》发源于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

平塘县属云贵高原山区,隶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卡蒲毛南族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7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07°24′50″,北纬25°46′50″,海拔高度800米,东西长10.35公里,南北宽20公里,辖境周长51公里,总面积104.7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88.17平方公里;丘陵面积14.58平方公里;坝地面积2.01平方公里。东与独山县羊凤乡,北与都匀市沙寨乡接壤,南与者密镇,西与平湖镇,西北与苗二河乡相邻。

卡蒲毛南族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较为分明,光照资源丰富。

甲坝村有9个村民组,484户,人口1894人,辖区面积13.98平方公里,距乡政府10公里,距县城15公里。

全村人口全是毛南族,是平塘县当地居住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其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发祥较早。《打猴鼓舞》反映巫术礼仪、丧葬驱魔、避邪求吉、敬奉精灵等内容。在深夜冷寂之时,敲起铜鼓,打起皮鼓,伴着鼓点,轮流跳《打猴鼓舞》能活跃灵堂气氛。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乡村封闭,而《打猴鼓舞》又是和巫术祭祀仪式及宗教法事结合起来的,所以得以流传和保存。

毛南族《打猴鼓舞》主要分布在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的甲翁、上院、下院、麻散、平烟、小寨和场河村。清末有十余个演唱班子,近百人从事民间巫术与法事活动。

文革时期,《打猴鼓舞》作为“四旧”被禁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南族人民生活富裕,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打猴鼓舞》不仅是办丧事时表演,而且发展到节庆和集会时也表演,深受人们的喜爱。

平塘县毛南族本地人自称之为“佯黄”或“扬荒”,1956年成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时列为布依族,1983经省、州调查组对佯黄人进行调查识别,1990年7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佯黄人认定为毛南族,后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毛南族。

据民国《贵州通志》建置志沿革表(920页)记载:“思州蛮有佯黄、仡佬、本瑶、苗质(子)数种”。(注:这段记载说明,早在唐代贞观年间设置思州时就已有佯黄人的存在,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清统一志》、《黔中记闻》、《黔记》(明郭子章)、《黔南职方纪略》、《嘉靖图经》、《乾隆志》、《元史·本记》(卷29)、《明史》(卷360)等都记载平塘佯黄人是平塘地区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

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这支石姓毛南族人,世代居住在卡蒲河沿岸的丘陵河谷地带,这些丘陵荆棘丛生,密林覆盖,土地肥沃,佯黄人又固有刀耕火种的习惯,他们开荒种地,男耕女织,外迁较少,保持着古老的民族习俗,所以《打猴鼓舞》至今还在流传。

关于《打猴鼓舞》的来源,当地流传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毛南山寨有一寡妇与三个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在后山坡上。一日,寡妇拿出升子给老大,大钵给老二、竹筒给老三,叫他们上山采青杠籽,谁采满才准回家。半天时间,老大、老二采到青杠籽回家了。而老三因在密林中摔了一跤,把竹筒底撞破了。但他毫无知觉,仍将青杠籽装入竹筒。天黑了,竹筒还是没有装满,而他又找不到出山的路。他喊哑了嗓子,哭干了眼泪……一连数天,母亲不见老三回家,急忙出门寻找,春去冬来,始终找不到。一天,母亲早早起床,爬了九十九座山,穿过了九十九片树林,趟过了九十九条河,也未找到三儿。母亲不死心,继续寻找,终于在最后一座大山的密林中发现了老三。但老三浑身已长满了细毛,且已不会说话。他痛苦地向母亲比划说:儿这副模样不能再回家了,就让儿在山上以石作床,以蕨叶作被生活吧,请母亲多多保重。说完转身跑进了深山老林。母亲回家后,由于思念老三,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老大老二悲痛万分,将母亲遗体埋在对面坡上,日夜在家敲打铜鼓,哀悼母亲。铜鼓声传到深山,老三听到鼓声,知道母亲去世,悲痛万分,在山上大哭。屋中的铜鼓声,启发了老三,他就在山上找了一节树木,将中间掏空,蒙上兽皮,制成皮鼓,模仿铜鼓的节奏敲击起来,边击边舞,寄托他无穷的哀思。皮鼓声日夜不停,惊动了乡亲们,他们偷偷来到密林边,模仿老三击鼓的舞姿跳起来。《打猴鼓舞》就这样流传下来了,所以,跳《打猴鼓舞》,皮鼓和铜鼓必须摆放在两边敲打。

据《打猴鼓舞》传承人石光群介绍:我祖父讲,毛南人原居住江西,明洪武年间官军调北征南时才迁徙到贵州,而《打猴鼓舞》在江西时老祖公们就会跳,我今年74岁,父亲教我跳时才9岁,我家祖辈都是从事“唐漂”(than42、piao24)(巫师),传至这我一辈已有七代。按七代算,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毛南族《打猴鼓舞》是中国不足10万人口的少小民族——毛南族独特的民间舞蹈之一。发源于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是毛南族人在丧事习俗中,由巫师表演的民间舞蹈。

据第七代传承人石其邦叙述:《打猴鼓舞》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舞蹈将巫术祭祀动作与宗教法事动作融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特征,具有杰出的民间传统表现文化空间。舞蹈动作粗犷豪迈、机灵朴素、古朴刚劲,体现了可贵的民族精神及毛南族人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符合人性,具有影响人们思想感情的精神价值,反映了毛南族的民风民俗和图腾意识,是研究毛南族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的活化石。

舞蹈的表演分为男子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三种形式,全舞共分猴王出世、猴子敲桩、猴火引路三段。猴王出世:表现毛南族先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猴子敲桩:表现毛南人顽强生存、勇敢、团结的精神风貌;猴火引路:表现毛南人继承先人遗志,奋勇前进的精神。

舞蹈主要有四个特点:(1)表演情绪上具有狂、野、粗、灵的特点。(2)表演动作上具有大、小、快、慢的特点。(3)用铜鼓、皮鼓打击乐来控制节奏,以鼓点的强弱、轻重、快慢来展现舞蹈动作和变化。(4)双腿蹲跳是贯穿动作始终的动作。

《打猴鼓舞》的打击乐节奏有2/4、4/4,但其核心部分是5/4,这种节奏非常少见,即一个完整的动作是用五拍来完成的。

《怼觥鞔》duigongman,汉译为《打猴鼓舞》,是流传在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毛南族聚居区的一种用于丧事活动,专门由“唐漂”(巫师)表演的传说民间舞蹈。

在毛南族聚居区,凡老人去世,严格规定要举行“开丧超度”祭祀仪式,否则死者亡魂不能过瑶池进入极乐世界,必找阳间后人闹事作祟,使人畜不旺,五谷不丰,村寨不宁。只有“开丧超度”,才能“祭鬼乞福”。“开丧超度”一般在道场举行,其法事程序包括引丧、赶场、送丧三个部分。《打猴鼓舞》表演主要集中在赶场部分。

赶场(毛南语叫“日给”)也叫做场,是开丧中最隆重的仪式,在引丧后的第二天举行。

《打猴鼓舞》的表演分为男子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三种形式,全舞共分三段:猴王出世、猴子敲桩、猴火引路。

猴王出世:主要表现毛南族先人在迁徙途中与暴风雨、与猛兽搏斗的苦难历程,表现了先人们历尽千难万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猴子敲桩:主要展示毛南人在深山中顽强生存的状况,表现了毛南人顽强勇敢、精诚团结,艰苦创业,繁荣壮大的情景。

猴火引路:主要表现了毛南人不忘祖先遗愿,继承先人遗志,踏着先人足迹,奋勇前进的精神。

《打猴鼓舞》的表演,往往根据环境和表演者的情绪来安排,可长可短,表演时间一般约10分钟左右。

表演场地一般设在堂屋或院坝。

伴奏乐器为打击乐,以铜鼓和皮鼓为主,表演前,先吹牛角,再吹大号,在鼓声中依次表演。


主要道具以木凳或竹编椅代表树桩,表演者在地上、凳上跳上跳下,在滚、翻时敲击木棒,在鼓点伴奏下表演,动作幅度大,舞蹈语言丰富,表演幽默,热烈大方,常常吸引众多观众。

(一)铜鼓

铜鼓是毛南族人喜爱的乐器,主要用途是作乐器演奏,许多古代文献都把铜鼓归属于“蛮夷乐器”类。击铜鼓以伴舞蹈,而舞乐又与祈年禳(rong瓤)灾等宗教活动密不可分。《宋史·蛮夷传》中讲到,在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疾病不延医抓药,“但击铜鼓沙锣以祀神鬼”。卡蒲毛南族乡村村寨寨都有铜鼓,系麻江型铜鼓,主要特征是形体扁矮,腰起突棱,鼓身只有两节,太阳纹一般是十二道光芒,主体纹饰以游旗纹、符录纹、十二生肖纹、鱼龙纹、莲花纹、串技花纹等为主。

(二)皮鼓

用泡桐树作材料,将中间挖空,蒙上黄牛皮(单面)。

(三)

属于时所表演用的道具,用杂木树枝削制。表演者持双棍表演,在祭祀仪式中重演了死者生前从事各项农事活动,再现了死者生前种地、栽秧、薅秧、收割等劳动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毛南人劳动生活的原貌。此外,木棍也当作香烛来表演。

《打猴鼓舞》发源于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其历史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以家族性方式传承。传承过程单一,现简要叙述如下:

石友华,男,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人,生卒不详,其弟子有石光群、石其义、石其志、石治禹。

石其义(1934—2002),男,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人,其弟子有石明义。

石明义(1967—),男,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人,其弟子有石治凯(12岁)、石兴飞(12岁)、石治建(13岁)、石禹跃(13岁)等。

石光群(1928——2000)男,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人,其弟子有石治禹。

石治禹(1954—),男,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人,1972年从师石光群,其弟子有石治凯(12岁)、石兴飞(12岁)、石治建(13岁)、石禹跃(13岁)等。

石明义(1967—),男,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人,从事《打猴鼓舞》演出活动20余年,现主要是在做传承《打猴鼓舞》演出技艺、培养新人的工作。2007年5月,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平塘赛区选拔赛,荣获一等奖;2007年5月,代表平塘县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黔南赛区选拔赛。

石治禹(1954—),男,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人,1972年从事《打猴鼓舞》演出活动至今。2007年5月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平塘赛区选拔赛,荣获一等奖。2007年5月,代表平塘县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黔南赛区选拔赛。2007年6月,代表平塘县参加贵州省“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

《打猴鼓舞》独特的动态魅力,源于它独特的律动规律,而独特的律动规律形成了它整体动态的风貌,无论在表演场面上或动作特征上,都突出了粗犷豪迈,机灵朴素的特点。

(一)表演情绪上呈现狂、野、粗、灵的特点。

这体现了生活在崇山峻岭的毛南族人精神风貌和所有狂、野、粗、灵的特点,展示了毛南人不畏艰险、顽强生存所具有的粗犷、质朴、憨厚、机智灵活的性格特征。表演者双手各握一根木棍,左摆右晃,上下翻飞,时而双棍互击,时而转身飞槌,一会膝下击打,一会身后击打,一会身头顶击打,动作古朴粗犷,敏捷刚劲,呈现原始舞蹈风格特点。

(二)表演动作上呈现大、小、快、慢的特点。

节奏主要用铜鼓、皮鼓打击乐来控制,以鼓点的强弱、轻重、快慢来展现舞蹈动作和变化,这种节奏在舞蹈动作中产生了大与小,快与慢,轻与重,动与静的对比,形成了抑扬顿挫的变化,整个身体的动作服从于双腿和双脚步伐的跳跃,动作自然流畅,极富韵味。

(三)双腿蹲跳成为该舞由始至终的贯穿动作。

《打猴鼓舞》在全舞的表演中由始至终用双腿蹲跳,具有毛南族人生活在山区林岭,在山麓行走的特点,所以腿膝尤其灵活,体现了毛南人的生产方式,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双起双落、双起单落的腿都跳跃,脚掌有力不停地轮换跳上跳下,身体随之起伏,双手和头部变化各种动作,但重心始终是在双腿之间,使动作古朴刚劲、狂欢恣肆,散发着独特的情韵。

(四)少见的打击乐节奏和伴奏位置。

《打猴鼓舞》的打击乐节奏虽有2/4、4/4,但其核心部分是5/4,这种节奏非常少见,即一个完整的动作是用五拍来完成的。


根据毛南族人的习俗,表演《打猴鼓舞》的打击乐——铜鼓和皮鼓必须放在表演区的两侧,不能摆在一起敲打,这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用打击乐表演的又一特点。

(一)鲜明的民族愿望

《打猴鼓舞》民间舞蹈是毛南族一定政治生活和经济的反映。由于生产落后、文化落后,使毛南人对大自然不足,存在的万物有灵论的原始思想,认为向神献舞,就能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发达、消灾祛病、纳吉降福。《打猴鼓舞》既起到娱神作用,又寄托毛南人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鲜明的民族精神

在祭祀活动中跳《打猴鼓舞》,肃穆气氛,躬拜虔诚,表示了对神灵祖先的怀念与尊敬。崇拜猴子,因为猴子聪明机灵,英武不屈,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巨大的凝聚力,使毛南人能战胜各种困难而顽强生存,体现了可贵的民族精神。

(三)鲜明的表演艺术

《打猴鼓舞》舞蹈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有着鲜明的娱乐属性。在毛南族聚居区,每逢表演《打猴鼓舞》,观众围满了堂屋,围满了院坝,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众多父老乡亲,激发了他们对毛南族艺术的兴趣,满足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打猴鼓舞》民间舞蹈保存了一些早已失传的猴子动作,特别是猴子的胸部动物,是研究毛南族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的活化石,反映了毛南族的民风民俗和图腾意识,能为研究地域文化和毛南族文化提供依据,能为研究贵州移民史和屯军史提供难得的资料。

【相关内容】:

多彩贵州 醉美世界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贵州导航
贵州便民助手
休闲
码上有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