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彩贵州信息港   贵州文化   赫章“彝族铃铛舞”

贵州有你更精彩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赫章“彝族铃铛舞”

时间:2024/12/18 来源:多彩贵州信息港 作者:贵州梦

赫章“彝族铃铛舞”:古老而灵动的民族之舞


在贵州西北部的赫章县,有一颗璀璨的民族文化明珠——彝族铃铛舞。它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承载着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情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历史渊源】

彝族铃铛舞,彝语称“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尔帝分封六侯的时代。当时彝族先民经历着频繁的战争,在护送阵亡将士时,为了抒发悲痛之情,人们在途中跳一种战状舞,舞动中摇响手中的马铃控制节奏,“铃铛舞”由此得名。后来,这种战状舞逐渐演变为祭祀告别的舞蹈,成为安抚战死在战场上的战士的灵魂、慰藉死者的重要方式。


【艺术特色】

表演形式:原始的彝族铃铛舞仅限男性演跳,如今女子也加入其中。舞蹈以鼓、铜铃铛为节拍,无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只作间隙的吹奏。舞者右手执马铃铛,左手执彩带,以腰部为轴心,腰腹前后左右来回旋动,双手左右上下转腕摇铃并挥舞彩带,时而抬首后仰,时而方步前倾,时而下蹲,时而靠地翻滚,一走一停,缓急有序。

风格特点:彝族铃铛舞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纵横有序,变幻无常。其动作力度很大,伴唱的词曲悲壮感人,将战场上勇猛威武、彝山汉子的血性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男女舞者精妙组合,男子刚健豪放,女子柔媚舒展,使原始粗犷的舞蹈更加绚丽多姿。


【文化内涵】

丧葬祭祀:彝族铃铛舞最初是在丧葬场合表演的传统民间舞蹈祭祀活动,通过舞蹈表演加上歌师的诉唱来祭奠亡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在祭祀中,摇响铃铛有与死者灵魂沟通之意,舞者用叙述的形式,从歌词上表现死者的生平事迹,为死者开出一条沿历史上老祖宗的迁徙路线去老祖宗的归宿地的路。

民族精神:铃铛舞蕴含着厚重的彝族文化,既具有独特的舞蹈艺术价值,又具有历史、伦理、哲学等多方面的认识价值。它体现了彝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翻山涉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敢和坚韧,以及男耕女作、生息繁衍的奋斗精神,是彝族人民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能起到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心灵境界的积极作用。


【传承与发展】

2006年6月,赫章“彝族铃铛舞”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赫章县的彝族铃铛舞不仅在白事场合表演,在一些节日喜庆、农闲时亦比较常见。在赫章县的火把节等活动中,铃铛舞更是成为不可或缺的节目,向八方宾客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


贵州毕节赫章“彝族铃铛舞”作为彝族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依然保持着其原始的韵味和独特的魅力。它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在新时代的今天,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好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赫章“彝族铃铛舞”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绽放光彩,为世界展现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这一古老而灵动的民族之舞。

【相关内容】:

    多彩贵州 醉美世界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贵州导航
    贵州便民助手
    休闲
    码上有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