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张锳张之洞在贵州的传说》。
张锳、张之洞父子在贵州的事迹,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贵州的历史天空,留下了诸多令人传颂的佳话。
【张锳在贵州的事迹与特点】
重视教育,添灯劝学:张锳担任贵州兴义知府期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添灯油劝学”的举动。每到夜晚,他就派人挑着桐油在兴义首府安龙城游走,看见哪家亮着灯传出读书声,便停下来喊:“府台大人给各位相公添油了!”差役会为读书人添加灯油,并送上鼓励话语。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在他的鼓励下,当地学风大振,先后考中众多举人、贡生和进士,极大地振奋了教育和读书风气,此善举也被认为是“加油”一词的源头。
兴修水利,改善环境:安龙古城东北面的陂塘海子常发水患,张锳积极组织维修招堤,加高河堤,新增河塘,连片种植荷花,并在金星山建半山亭、修省耕亭,使招堤一带成为郡人游览的古迹名胜景观,展现出他重视民生、积极改善当地居住环境的务实作风。
重教兴学,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张锳不仅添灯油劝学,还带头捐资兴书院、修试院。他主持建造的兴义府试院规模宏大,号称“甲于天下”,是贵州省现存唯一保护完整的科举考试场所。此外,他还重修珠泉书院,倡修册亨书院、普安盘水书院等,并主持编纂《兴义府志》,呕心沥血13载,为赓续盘江文脉留下丰厚详尽的掌故典据。
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张锳为官清廉,其政绩在宦迹史书上有“一廉,二善听讼,三治盗,四义仓,五兴书院”的记载,他始终以百姓福祉为依归,致力于解决当地百姓的实际问题,如治安、粮食储备等,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廉实干官员。
【张之洞在贵州的成长与影响】
年少才俊,崭露头角:张之洞出生于贵阳,4岁随父到兴义府城安龙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浓厚的学习氛围熏陶下,他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刻苦。11岁时便能即席作出《半山亭记》,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12岁时出版诗文集《天香阁十二龄课草》,令人赞叹不已。
传承家风,重视教育:受父亲张锳的影响,张之洞一生都极为重视教育。他所任职之处,皆大力建书院、办学堂、育人才,积极改革传统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贯中西,推动近代化进程: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不仅在教育方面有着卓越贡献,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倡导实业救国,积极兴办工厂、矿山等实业项目;他还主张改革军事,操练新军,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工业、军事等领域都展现出了他开明、务实、进取的特点,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父子二人在贵州的深远影响】
张锳和张之洞父子二人在贵州的活动,对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锳的教育举措和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为贵州培养了大批人才,开启了当地的文风,使兴义府成为当时贵州文化教育的重要地区之一。他的清廉为官、务实做事的作风,也为当地百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张之洞则在父亲的基础上,将重视教育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将其推广到全国范围。他所创办的诸多书院和学堂,培养了无数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他在近代化建设方面的努力,也为贵州乃至全国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路,促进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张锳和张之洞父子在贵州的传说,不仅是一段段佳话,更是贵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无数贵州学子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他们的精神也成为贵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着人们为家乡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在新时代,我们依然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