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红军长征过贵阳的故事》。
红军长征过贵阳: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回忆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而红军长征过贵阳,更是其中一段惊心动魄、充满智慧与勇气的传奇篇章。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战役中取得胜利。1935年3月24日,蒋介石飞抵贵阳督战,指挥围剿红军。毛泽东见状,决意将计就计,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又分兵黔东,示形于敌,目的是调出滇军,敞开红军西去云南的大门。
1935年3月29日,红一军团先头部队抵达黔西县贵山乡的乌江北岸渡口,欲渡江进入贵阳息烽县境。至3月31日,红一、三军团及军委纵队先后渡过乌江。4月1日中午,红五军团亦全部过江。至此,中央红军主力除红九军外全部进入息烽县境内。随即,红军分左、中、右三路继续向南进发。
在这场战略行动中,展现出了众多人物的非凡特点。毛泽东,作为红军的领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他精准地把握了敌军的心理和局势,巧妙地运用“声东击西”之计,以佯攻贵阳的大胆决策,调动了敌人的兵力,为红军的下一步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红军在困境中成功掌握了主动权。
朱德总司令,在长征过贵阳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向留在乌江北岸负责牵制敌军的红九军团发“明语”电报:“我今天在扎佐东北地区!”这一行动让坐镇贵阳的蒋介石坐卧不安,加速了其调动滇军的决策,为红军战略目标的实现助力。体现出了朱德在军事指挥中的果敢与智慧,以及对全局的精准把控。
红军战士们更是英勇无畏。4月6日,红五军团37团、39团,在羊叉坳、马鞍山一带与敌军交火,后在红一军团1师某团的支援下,击溃敌军。在战斗中,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以顽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充分展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
红军长征过贵阳,不仅有战场上的英勇作战,还有与当地群众的深厚情谊。红军每到一处,都严格遵守纪律,秋毫无犯。在修文,红军攻下扎佐镇和县城后,部队驻扎城郊,夜宿街头,坚持不扰民。他们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红军还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书写标语,讲解党的政策和红军的宗旨。在布依族、苗族同胞居多的修文县格都堡、长田和大木寨一带,红军宣传队书写了“红军是干人的军队”“取消一切高利贷”“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标语。这些行动,体现了红军战士们严守纪律、爱国为民的高尚品质。
还有像修文县腊鲊坝的村民段炳章,他给红军当向导,与红军依依惜别时,红军送给他一件绸面驼绒里的黄色夹衣。段炳章十分珍惜这件衣服,直到病逝前还嘱咐子孙将其作为随葬品入棺下土。这体现了群众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也从侧面反映了红军与群众之间亲如一家的关系。
红军长征过贵阳,是一段充满热血与温情的历史。它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袖的卓越智慧,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严守纪律,以及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这段历史,是长征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它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