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铜仁德江县,有一项极具特色、震撼人心的民俗活动——德江炸龙,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春节传统习俗,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历史渊源:
德江县土家族的舞龙民俗活动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主要作为一种祭祀活动出现。而“炸龙”则发迹于唐代的中期。据传说,某年异常干旱,土家族的先民们按主管风雨的“应龙”神话故事和“舞龙”图腾文化,用竹编草扎“应龙”和“舞龙”求雨不成,气愤的人们便用火炮对准“应龙”和“舞龙”猛炸,之后竟得雨下。此后,炸龙的习俗便逐渐流传下来。明朝时期就有了“舞龙求雨”的图文记载,清朝时期舞龙酬神的祭祀活动在乡村盛行,民国时期从乡村的“民间仪式”逐渐集中到县城的“文化展演”,成为德江县城的一项盛大祭祀活动。
2.活动形式:
起水:正月初九,各舞龙队的龙编扎好后,由龙头(灯会负责人)组织群众敲锣打鼓,把龙送到河边或井边,焚香烧纸,举行祭祀活动请龙王下凡。
出龙:在正月十二日下午,由德江县龙灯协会组织举行全县的出龙仪式。出龙是让龙在主要街道巡游一圈,一是让龙“活动筋骨”,二是告知人们玩龙灯活动即将开始。
入户舞龙:龙队入户拜年,在锣鼓声中,龙头唱“伏以”恭颂主家,众人附和,主人放鞭炮接龙进屋。龙头对着堂屋香火先点头三下,屋内舞三圈,最后龙倒退着出户,主人多以糖果、烟酒或钱物相送。
送龙板:每条龙都要准备若干“龙板”(龙珠),其中一个龙珠是用金箔纸做的,叫“金板”,一条龙只有一个,又称“头板儿”,其余龙珠用红纸制作。金板类似于“头彩”,选择最需要的人家送出,一般送予新婚而未有子女的家庭。
游龙:正月十四日举行,各舞龙队伍,以及“亭子”“占古事”(类似今之彩车)、花灯、傩戏演出队伍等巡游、表演,龙的数量众多,沿着主要街道、街区舞龙、赛龙。
炸龙:这是整个节日的高潮,在正月十五傍晚进行。围观的民众用爆竹、礼花去“炸”舞龙者,舞龙人赤身,用毛巾系额以保护耳朵,穿梭于爆竹、焰火之中。过去,人们必须炸到“兴尽”才归。
烧龙:正月十六各分会组织全龙宴会,就餐完毕后,将龙送到河边烧掉,以示放龙归海,送神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3.文化内涵:
在土家族人眼中,龙是吉祥、富贵的象征。炸龙活动寓意着驱邪避害、炸走晦气、炸走霉运,当村民们舞动龙灯时,他们相信龙神能够保佑家园平安、人民幸福。同时,炸龙活动也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到来和祈求来年的丰收,村民们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让美好的一年得以完结,为明年迎来好运和五谷丰登打下坚实的基础。
4.活动影响:
德江炸龙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它不仅是当地群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方式,也是当地极具影响力的民俗活动。其独特的形式和热闹的氛围,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极大地提升了德江的知名度。同时,炸龙活动对于研究民族、民俗、天文、声乐、舞蹈等也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5.现代发展:
2006年,德江炸龙活动被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如今,德江炸龙在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下,不断传承和发展,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活动组织、安全保障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
贵州省德江炸龙是一项充满魅力和活力的民俗活动,它承载着德江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如果你有机会,一定不要错过这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和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