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杉树歌节,居住在黔西南安龙县的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叫“赶毛杉树”。在纳拿和者棉之间,有一块十亩见方的小土丘,当地称它为“毛杉树”。每年从农历三月初三以后的第一个“蛇场天”开始,聚集了盘江两岸的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男女赶三天歌会。
毛杉树歌节三天:
第一天“蛇场天”,大家起吃五色糯米饭来祝贺节日。
第二天是“马场天”,天一亮人们就赶到毛杉树进行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傍晚男女青年对歌。通过对歌寻找理想的侣伴。
第三天是“羊场天”,远方的客人要上路,客人向主人道别,互相祝愿。
毛杉树歌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逢农历三月初三以后的第一个蛇场天,将在一个美丽的布依寨——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德卧镇田坝村(现毛杉树村)如期举行。黔西南州各县、广西北壮地区、云南东部等各族人民都知晓毛杉树歌节是青年人对歌恋爱的节日,而且熟知其对歌歌调,每年到歌节时,各地青年男女都各自相互邀约地赶来此地对歌找朋友,波及面约达16804平方公里。
距镇政府只有一公里的田坝村(现毛杉树村),东距安龙县城23公里,西距黔西南州州府所在地兴义市37公里,南以美丽的南盘江为界,与广西隆林县隔江相望,北行15公里即到324国道线。一年四季如春,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虽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但是地势平坦,是典型的山间盆地——坝子。山小、多石少土、不连绵,山上杂草树木丛生。村民依山或路旁聚族而居,杉木古槐成荫,寨中泉水甘甜,雨水丰盈,沟溪阡陌纵横,土地肥沃,盛产水稻,素有高原“鱼米之乡”之称。
布依族是南北盘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居住地大多是坝子,水源好,土地肥沃,据《贵州民间故事集成·安龙卷》记载,东汉末年,一外来部落意欲攻占龙广四十八(布依)寨(包括毛杉树村),当时驻守广西的汉将岑彭、马武率兵与布依人民一同抗击来敌,战斗中不幸牺牲,时为农历三月初三蛇场天。人们把这两位英雄埋葬在毛杉树村腊纳寨与者棉寨之间的土丘上,为他们立碑,修祠堂,并把农历三月初三后第一个蛇场天定为纪念的日子。之后每年时值纪念的日子,远近闻名的人们都到这里来祭奠,参加的年青人就借机在寨子杉树林中对歌“浪哨”(谈恋爱)。在历史的衍进中,现田坝村布依族人民已把二位英雄供为寨神,每年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动,从农历三月初三后第一个蛇场天开始,历时三天,但祭祀活动已经不是大家关注的主要内容,而到田坝“赶毛杉树”对歌才是远近闻名的,即已演变成布依族传统的音乐民俗节日了。
毛杉树歌节的传说
“三月三”是布依族最浓重的传统节日。特别是在安龙县德卧、龙广镇一代,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后的第一个蛇场天,四十八寨布依村寨都要放下农活,杀猪宰鸡,进行神圣庄重的祭山扫寨活动。然后穿上节日盛装,相约来到德卧镇一个叫毛杉树的地方,与成千上万来自南北盘江一带的各族青年男女及广西隆林的壮族同胞,举行规模宏大的对山歌、舞龙狮和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活动,连续三天。未婚青年男女则通过对歌、浪哨等形成结识异性朋友,寻找意中人。
“毛杉树”歌节的来历,起源于一个悲壮感人的英雄故事。相传东汉时期,德卧地方有一恶霸叫乃支,仅着兵多势众,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当地布依族群众苦不堪言。当时奉命镇守在广西隆林的两名汉朝大将岑鼓、马武,率兵前来征付,为民除害。双方在德卧坝子激战了七天七夜,终于铲除了乃支的恶霸势力,两名大将亦在激战中中暗箭身亡。当地群众将他们安葬在坝子西面的山脚下,为防止遭坏人破坏,没有垒坟,只有安葬的地方栽了两棵杉树作记号。杉树栽下后,长势神奇,仅三个月就长成九丈高的合抱大村,且枝叶繁茂,针叶细如毛发。当地人称“毛杉树”。后来又繁育成一大片茂密的杉树林。
据说两位英雄牺牲的时间正是农历三月的蛇(已)日,以后每年三月间的第一个蛇场天(初一初二除外),把他们供为寨神的当地布依族要杀猪宰鸡,烧香敬酒举行三天的隆重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期间,所有村民都要放下农活,叫“闲三”,周边地区各族青年男女则从四面八方云集在这里,白天举行山歌比赛,舞龙狮,民间体育竞技等娱乐活动,以此表达了两位为民除害的民族英雄的怀念和敬仰。直至傍晚,人群才渐渐散尽。
晚上,参加歌会的远方客人各自散发到附近村寨的亲威家投宿。
客人一进屋,主人家就笑着忙开了,递板凳,安桌子,端出花色糯米饭,自家磨的豆腐以及酒肉等热情款待。
晚饭刚过,就有本寨未婚姑娘小伙主动上门来找异性青年通宵达旦对歌,以此来寻找和结识情投意合的意中人。
主人家不但不嫌麻烦吵闹,而且哪家人越多越闹热主人越高兴,在旁边炒瓜子添茶水煮夜宵,服务非常周到,深怕怠慢了客人,人家第二年不再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德卧田坝村修建了祭祀堂,州民族宗教局和县政府拨款建起了对歌台,并组织群众编排节日,参加节日文娱活动,传承了千百年的“毛杉树”歌节成为当地各族群众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歌舞盛会。
一九八七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镜头聚焦这里,将这一盛会搬上银幕向世人展示。
二00五年始,安龙县政府已将其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保护,让它成为该县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