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彩贵州信息港   发现贵州   贵州桐梓虽然没有海却曾拥有一所海军学校

贵州有你更精彩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贵州桐梓虽然没有海却曾拥有一所海军学校

时间:2024/11/8 来源:多彩贵州信息港 作者:贵州梦

中华民国海军学校肇始于清末,是清末建立最早的海军学校,号称中国海军的摇篮。以下是其概况:

【历史沿革】

清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初名“求是堂艺局”,后改称“福州船政学堂”。分为前、后学堂,前学堂习法文、学造船;后学堂习英文、学驾驶,两学堂均学算法、画法等,并读《圣谕广训》及《孝经》兼课策论。分别由法国人和英国人主持,招收16岁以下学生,学习期限5年,毕业后授以水师官职或派充监工、船主。

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后,归海军部直辖,1913年将“前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学校”。原驾驶专业改称航海班,管轮专业改轮机班,改船政艺圃为福州海军艺术学校。1926年“海军制造学校”合并于“海军学校”,又将1918年设立的“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并入“海军学校”后改名“马尾海军学校”。1927年为南京国民政府接管,1930年,定校名为“海军学校”。


【教学模式】

仍仿西方幼年军官学校体制,学生12岁经考试入学,学习一段时间后,甄别考选,合格者始分班学习,不合格者予以退学。分校课(在校学习,无寒暑假,学制五年结业),舰课(在军舰或工厂学习实践,学制三年),两阶段总共学制8年,考试合格方可毕业。在校期间体检不合格、视力减退、成绩不及格、违纪犯规,均予退学或开除。初分“轮机”“航海”两班,后增设“造舰”班。


【迁徙经历】

抗日战争时期,学校不断迁徙。1937年先迁福州鼓山涌泉寺,再迁湖南湘潭,1938年夏秋(10月)间迁至贵州桐梓县城,驻桐8年后,于1946年1月迁至重庆山洞海军总司令部旧址待命。之后于1946年12月,奉令与上海中央海军军官学校合并,迁青岛办学。


【人才培养】

从清末起,中国海军的发展与该校紧密相连。甲午战争时期的海军战将(除丁汝昌),北伐军的海军总司令及舰艇将校,抗日战争时期的海军总司令及绝大多数海军将校均出自这个学校。该校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才,如早期的萨镇冰、严复、詹天佑、刘步蟾等,以及后来在台的邹坚、刘和谦、叶昌桐等将领。还有不少校友活跃在祖国大陆的各条战线,如何康、王绶卢、文干等。


【桐梓办学时期】

迁至贵州桐梓县城后,租用城东金汉初为其母新建的“节孝祠”作校舍,被师生俗称为“金家楼”。学校在楼前楼侧增修了图书馆楼和其它一些附属建筑、操场、体育用具等。在桐梓办学期间,设有航海、轮机等专业,培养了多批学生。学校校规严格,学习风气浓,师资质量高,教官多经英国留学后回国任教,除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外,还在当地中学兼课。


中华民国海军学校在中国近代海军教育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海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辗转多地的办学经历,也体现了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中国海军教育的艰难发展与坚持。


桐梓海军学校陈列馆

桐梓海军学校陈列馆(图)

中华民国海军学校在贵州桐梓的情况

1.迁校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南下,国民政府、中央机关和各大院校、工厂企业纷纷西迁。马尾要港屡遭敌机轰炸,设在马尾的海军学校也被迫西迁。1938年秋,海军学校迁至贵州桐梓县城。桐梓位于西南腹地,川黔交通要津,是川黔滇缅国际通道必经要隘,且县城周围有险关扼守,云层厚,不易被敌机侦察轰炸,相对安全。

2.校园设施:

海军学校租用城东金汉初为其母新建不久的“节孝祠”作校舍,后被师生俗称为“金家楼”。学校租用后,又在楼前楼侧增修了图书馆楼(二层)和其他一些附属建筑、操场、体育用具等。

3.专业与班级设置:

当时学校设航海、轮机两个专业,每期各一班。原在马尾入学的航7、航8、航9、航10、轮5各班均随校来桐,继续学业。其后又有几届学生陆续按规定考选入学于桐梓。

直至1946年迁离桐梓之时,海军学校共有三个专业的12期(班)学生在桐梓学习,其中有航海班第七期至第十四期,轮机班第五期至第七期,造舰班一期。

4.教学管理:

学校秉持严格的教学管理模式,校规校纪严谨。采用类似西方幼年军官学校体制,对学生的学习和品德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如在校期间体检不合格、视力减退、成绩不及格、违纪犯规等,均予退学或开除。

5.教学成果与影响:

在桐梓结业离校的有航7至航10四期、轮5一期、造舰一期。海校离桐停办后整体转入青岛海军军官学校的有航11至航14、轮6和轮7共6期(班)。

海军学校在桐梓办学的8年,对桐梓当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志学界有人因此将桐梓誉为“高原战舰”。桐梓海军学校陈列馆也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馆内通过相关文史资料、场景雕塑等,展现了中国近代航海教育和海军教育的发展过程。


下面,再转载一篇来处《文史天地》的文章,以飨读者。

高原战舰育海魂 ——桐梓「中华民国海军学校」

文、黄光荣


桐梓县城是锁钥黔北门户的重镇。川黔之道穿越其间,南依娄山关,北临凉风垭七十二弯,东滨天门河,西垂黑石溪。四溪河两岸万顷田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堪称黔北高原鱼米之乡。这里自古有人烟,自古又是兵家必争之地。仅1935年1—3月中央工农红军首破娄山关,进驻桐梓县城,布兵川黔边境松坎镇,确保“遵义会议”胜利召开;二渡赤水,红军回师桐梓,重占桐梓,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亲自组织指挥了攻占娄山关,进军遵义城的著名娄山关战斗,冲破了蒋介石的包围圈。红军长征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红军和全国革命人民,是中国革命由低潮转向胜利的转折点。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兽蹄玷污了神州大地。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被日寇占领,被迫搬迁到大西南的重庆。当时桐梓县城与重庆已有川黔公路交通,北距重庆246公里。在抗日烽火燃遍神州的年代,这里是川黔孔道,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国民党政府把外省几间兵工厂迁于此,为抗战所需制造枪支,在此期间科技、文化、国防、兵工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名流大量相继迁徙而来,两广、江、浙、江西及东北、华北、两湖、福建、中原等敌占区的同胞也相继逃难至此,定居、通商、贸易、就学于斯,食宿于兹,烦扰于民,桐梓人极尽“大后方”地主之谊,先后接纳了38个疏散单位。抗战伊始,马尾“中华民国海军学校”先迁到福建鼓山涌泉寺,后迁湖南辰溪,1938年春迁来桐梓县城,驻东街砖木结构的金汉初修建的“节孝祠”楼房里(简称“桐梓海校”)。1945年8月日寇投降,年底桐梓海校迁往重庆,后迁上海,最后迁往山东青岛。海校驻桐七年多,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批海军高级将领和人才,为保卫赤县海疆作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民国海军学校”的前身是清朝晚期兴办的“福州马尾船政前、后学堂”。校址在福建闽江口马尾镇的马尾造船所对面后山的山脚下。它是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被日本覆灭后,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左宗棠(福建人)一手经办的福州船政局,并开设船政学堂。学生招收福建人。前学堂培训制造专业,后学堂培训驾驶与轮机专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福建人陈绍宽时任民国海军部长,将马尾船政学堂改为“中华民国海军学校”。

海校驻桐时全校有学生200余人,分为航海、轮机、定航三个专业。海校迁来后,也招过生,大部分是福建人,没有招收当地的学生。我们只知道有一个海校教官的妻弟,名叫赵光耀,湖北人,他先在桐梓县中读书,后来进了海校。海校校规严格,学习风气很浓,课程繁重。除了国语(今称语文)和公民(今称政治)课外,数理化基础课和舰船专业知识课全是用英文课本。所以每天凌晨至早餐前“节孝祠”前操场和邻近“城隍庙”院坝到处是读书的学生。上午四节课,下午是体育锻炼,到县体育场(东门外)踢足球、打篮球或田径锻炼。夏天到东门外溱溪河水碾堰坎上“钓鱼洞”、“珠沙桥下”一带游泳。学员在学习期间严禁谈恋爱。校门设有警卫,除星期日外,学员平时不能外出。学生上街,穿戴整洁,头戴海军帽,帽檐上有“中华民国海军学校”八个字,身穿着黑色衣服,所有衣服扣子包括封领扣必须扣好,到街上,只要两人就要并排走,三人或以上就排成纵队走,步伐整齐划一,始终保持一致。从不侵犯百姓、骚扰群众。也没有与外边发生纠纷事件。他们的校风深为当地群众赞誉。校长高宪申少将,在节庆日开大会时,他身着全副戎装,挂军衔、戴勋章,非常威武。训育主任邓兆祥。除教官外,还有军需官,毎个队有正副队长。在当地雇请勤务兵、炊事员、杂工。海校师资质量很高。他们的教官都经英国留学,回国任教。他们除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外,还在县立中学、省立中学兼课为地方培养人才。如刘云霖,福建人,英国皇家大学毕业,在县中兼代数、几何课;杨雨生,福建人,留学英国,海军专业,曾任过军舰舰长,在县中兼数学、物理、化学课;欧阳省三兼数学、物理、化学课。他们博学多才,教学十分认真负责,教学水平相当高,深受学生爱戴。接受过他们教育的学生,今天谈起来印象都是很深的。在省立中学高中部兼体育课的徐教官、林教官与县中体育教师潘奎龙三人协作,经常组织海校与县中进行练习性的篮球比赛,使两校学生的球艺提高很快。县中篮球健将侯显扬、王绍基等就是这段时间锻炼出来的。杨森执政贵州省主席时在贵阳组织的合群球队,他二人就是这个球队的台柱。海校与县中联合代表球队还和美军车队的驾驶兵大个子洋人进行篮球比赛,战胜了洋大个子球队,一时轰动内外。


海校面临大敌当前,对学生进行极其严格的训练。1942年,邓兆祥被调来海校任训育主任。这里虽然没有刀光剑影的拼杀,但邓兆祥脑海里始终缭绕着抗日前线的炮火声。他常常给学生讲一件事:甲午中日海战时,日本人曾俘我“镇远”、“靖远”等舰。日本人为炫耀其战绩,竟将“镇远”、“靖远”两舰的铁锚、锚链陈列于东京公园里,令华侨和中国留学生无地自容。邓兆祥亲自题写了“雪甲午耻”制成匾额,悬挂在海校图书馆的大门上,以激励学生不忘国耻,誓死驱除倭寇,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当时在桐梓海校学习的许多学生都清楚记得,邓兆祥始终穿着布鞋。他发誓,抗战不胜利决不穿皮鞋。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好多学生对他的言行仍然铭记在心头。1990年他的一位学生专程到邓老家,让邓老穿上皮鞋与他合影。这位学生把邓老穿皮鞋合影照赠寄海内外所有的同学。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邓兆祥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海军服役长达70余年,堪称世界海军之“最”;他有过驾巡洋舰“重庆号”起义的壮举,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慰勉;他曾担任过海军基地、舰队、海军副司令员等要职,为人民海军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在十多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岗位上尽心尽力,鞠躬尽瘁。随着我国国力和科技的日益强盛,他的夙愿及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盼望“建立强大的海军”已指日可待。“高原战舰”培育的海魂将会继续发挥无穷无尽的力量。


1945年底海校迁离桐梓。海校在桐梓七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毕业航海班学生十二届计253名;轮机班学生六届计102名;造船班一届10名;化学班一届10名。1946年上半年,一张《大刚报》登载了一则惊人的报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把其早应退役的军舰“伏波号”赠送给国民党政府。国民党政府只有在云贵高原上海校培育的那点海军本钱,于是组织教官带领海校新收的学生约200人去接收。回国途中被一艘英国商船撞坏。商船溜走,“伏波号”下沉,官兵们下水逃生但无救援,仅一人遇救免于难,其余均葬身大海。由此可见英国政府的伪善,英国商人的毫无人道!海校其余师生,目前遍布大陆和台湾,许多都是知名人士,有的还是军政要员。如李景森,1939年毕业桐梓海校,后又回母校工作。80年代,他任广州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系香港南方船务企业有限公司董事,中国航海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桐梓海校至今滞留台湾的,如刘和谦是“海军舰队司令”,“三军参谋总长”;罗绮任“海军联勤副总司令”,秦庆华任“军政部次长”,郑本基任“海军政战部主任”,邹坚曾任“海军司令”等等。


人去楼空,经过60多年的风风雨雨,人事沉浮,但海校楼房依旧。1989年,曾就读桐梓海校的一批老先生,结伴故地重游,怀旧于此。1996年桐梓县人民政府将海校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省级文物单位。如今,在桐梓海校遗址维修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相关内容】:

多彩贵州 醉美世界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生态酱酒·今生是你
贵州导航
贵州便民助手
休闲
码上有酒网